第四百七十章 尘埃落定(第2/3页)

这马屁拍得。

很快!

这篇文章就立刻受到广大文人的肯定。

好!

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也导致近日汴京律师事务所是门庭若市,但去的人,可不再是那些大富商,而是一些士大夫。

他们今儿可不是来找张斐的麻烦,而是来询问版权一事,当初张斐就打了一场关于盗版的官司,当时朝廷就已经出台相关律法,也有人出售版权,但是收获并非是很吸引人,这导致许多文人对此不感兴趣。

这一点点利益是无法打动他们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这本现象级的书籍,让他们仿佛发现了一个宝藏,尤其是那些文坛大家的后人,许多人是家道中落,跟晏几道一样,故而也都想效仿。

但是如何操作这版权,他们还都是一知半解,故而前来这里询问。

“各位老先生慢走。”

“免送。”

又送得一波客户出门,张斐不禁是抹了一把汗,只觉喉咙都有些哑了。

“这都已经是第五批了。”范理悄悄走上前来道。

张斐点点头道:“还是的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版权法,免得他们都上门来问,我就是再有准备,也应付不了啊。”

范理道:“其实这方面的利润也不是很多,而且这些老夫子可不是那么好打交道,咱们犯不着这么劳神,何不推给李国忠他们。”

大钱你不赚,这点蝇头小利,你又这么上心。

可这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无论你怎么看,这北宋的优势就是文人,这就没得辩,再加上北宋的文化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故此张斐认为,只要将这个机器给运转起来,这绝对能够令北宋更上一层楼。

弥补短板是需要的,但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张斐也希望在离开汴京之前,将这一把火给点燃。

正准备回店里时,忽见晏几道走了过来,张斐又转过身去,拱手道:“晏先生。”

“三郎!范员外!”

晏几道拱手回得一礼,又道:“我今日过来,是有一事想与三郎商量一下。”

“到屋里去说。请。”

“请。”

来到屋内,晏几道便道出自己的来意,“事情是这样的,我有几位好友也希望去正版书铺,参与这书籍的编写。”

“是吗?”张斐惊喜道。

晏几道点点头。

张斐笑道:“这是好事,晏先生自己决定就行。”

晏几道愣了下,道:“我决定就行了?”

“对啊!”

张斐笑着点点头:“到时这正版书铺也会一分为二,老侯就只负责管理印刷方面的事宜,而至于内容方面,就全都由晏先生来定,这方面的招人,晏先生自己决定就行了。关键这种事,你来我问,我也不清楚,王学士的文章,在我看来,也跟我写得也差不多。”

“啊?”

晏几道不禁震惊地看着张斐,过得片刻,他才反应过来,呵呵笑了笑,“那……那我就自己定了。”

张斐笑着点点头。

晏几道又问道:“那这酬劳方面?”

张斐道:“这个我到时会给一个最低酬劳,同时给予他们提成,他们参与多少就拿多少,这样也比较公平。”

在整个开封府,如晏几道这样的人,其实是非常多的,许凌霄也是这类人,对当官没啥兴趣,就对这诗词书籍感兴趣。

晏几道的成功,也令他们有了想法,又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不少钱,名利双收,一举两得,也都想尝试一下。

当然,这本现象级的书籍,并未转移大家对于当前局势的关注,毕竟权势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如今免役税已经接近尾声,成功已经是势不可挡,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免役税的成功,是来源于司法改革,那么是先施行司法改革,再执行新政?还是怎样?

也是当下朝廷所热议的议题之一。

垂拱殿。

“免役税试行的成功,关键是在于司马学士所推行的司法改革,故此臣建议朝廷先以司法改革为先,等司法改革完成之后,再执行新政。”

赵抃率先站出来的道。

他现在是公检法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司法改革才是正道。

王安石当即就乐了,心想,恐怕等到司马老儿入土了,这司法改革都不能完成,我可是等不起啊!

吕惠卿马上站出来反驳道:“赵相公此言简直就是本末倒置,此次免役税的成功,税务司、公检法的确是功不可没。

但是诸位不要忘记,不管是税务司,还是公检法,都是需要先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之前警署招人,财政都是由司农寺和三衙负担了大部分,而且在最初阶段,司农寺其实已经快要发不出工薪,好在一切都很顺利,才勉强度过难关,可只要中间稍微出点问题,只怕又是另一个结果。可是在地方上,还能这么顺利吗?地方财政也根本负担不起。

故而,还是当以新政为先,先改善财政,然后再建设公检法和税务司。”

顿时就有一大批官员站出来支持,其中还包括很多曾经的保守派。

既然新法已经颁布,阻止不了,那就先阻止那要命的税务司,税务司加公检法,太令人头疼了。

赵顼稍稍点头,又看向王安石,“王学士怎么看?”

王安石道:“臣以为吕校勘所言甚是,公检法和税务司比之之前的官署是更需要财政支出的,而在其它州县,即便一切都顺利,也收不上这么多税,但所需人力物力,只怕也比开封府少不了多少,还需先改善财政。”

赵顼又偏头看向司马光。

司马光道:“公检法的确需要耗费不少财政支出,故此臣也不建议像警署一样,大规模招收辅警,而是应该尽量安排一些熟知律法的散官就职于公检法,将一些刀笔吏、衙役转变为警察、税警、检察院,这不宜操之过急,以免给州县带去负担。”

张斐那属于艺高人胆大,谁敢在地方上先招一万个辅警,这简直就是赌博,一旦发不出工薪,可能辅警就会变成起义军,然后又变成禁军。

司马光赚钱远不及王安石,但省钱绝对是一流的,他也看出来,公检法确实需要烧钱,不如启用一些闲赋的官员,反正平时也要发钱给他们,也就是多发一点,而且,将京城闲赋的官员调去吃地方财政,也是能够减轻中央的负担。

其实很多地方上财政是不错的,但由于当下这运费喜人,只要运到京城来,中间就得耗损一大部分。

赵顼点点头道:“是啊!没有钱,这公检法也难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