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4/6页)

反正都是纨绔子弟,都是在汴京不怎么会处事。

干脆试试?

今年的纪炀已经不主动在汴京搞事了,怎么汴京还是他的传说?

更因为他,让不少家里子弟出去历练?

这比之前的影响还要大啊!

因为这个,一窝蜂地出来?

眼看这徐铭也是如此?

而徐铭还比那些人还好点,毕竟是能去春闱的人。

怪不得有这种水平。

纪炀欲言又止。

纪炀神色无奈。

纪炀叹了口气。

行吧。

你们开心就行?

跟着纪炀的凌县尉,卫蓝,平安皆是惊愕。

但冷静下来想想,也不怪他们有这种想法?

谁让纪炀太不一样了!

他行的事,别人不一定能行的!

纪炀倒不生气,只觉得这事怎么想怎么好笑。

以至于回到太新县衙门,大家脸上还带着笑意,让留在衙门的玉县丞跟裴县令他们一阵奇怪。

这事自然不会瞒着玉县丞。

但隔壁今安县知县被山贼抓了这种事,早晚会走漏。

即使纪炀他们这边再会守口如瓶,山贼那边也不会帮忙瞒着。

反正一来二去,两边对对消息,总能发现不对劲。

这就跟纪炀他们没关系了。

反正丢的不是自己的人。

等回到五斗院,林婉芸目瞪口呆听了这些消息,忍不住道:“他是个傻的吗?”

“多半没有出来的经验,一时慌神,根本摸不清头脑。”纪炀笑,“他还觉得我是林家人,所以一定不会救他,更不会带消息。”

这事看着好笑,仔细想想却也正常。

这些宗室子弟们常年不跟民间接触,更不用说跟民间底层接触。

所有读过的书如同空中楼阁,根本用不到实际。

也不是说他这人不能用,如果他肯放下身段,用自己所学,再结合实际,未来也有出路。

不过估计要给他一段时间了。

林婉芸想了想:“那你觉得,他会不会来找你帮忙?”

一个今安县,一个太新县。

两者现在已经有了差距,再加上他这大乌龙,如今官服官印都没,实在寸步难行。

所以,他会来吗?

纪炀看看五姑娘,笑道:“你不是有答案了?”

“我若是他,肯定会过来。”林婉芸也笑,“朝中林家女婿跟梁王的人联手,很多事都会好办。”

“看他怎么想了。”纪炀挑眉,不过想到林家女婿这四个字,又忍不住笑。

纪炀看了林婉芸开的药方,据她说,都是去热清毒的。

百姓做事,磕碰难免,农具锋利,伤着自己也是常事。

天气冷还好,热起来伤口容易溃烂,治疗不及时,一条腿,一个胳膊都会保不住。

所以现在开的方子,基本都是这些。

不过五姑娘刚开始试着开药方,做过之后,还会拿给韩大夫看看,确定没事,再去抓药。

他们用药也很省,太新县的库房也快撑不住。

好在如今天气好,伙食已经停了,否则真要入不敷出。

纪炀听五姑娘一点点说情况,听到伤口溃烂这三个字,自然想到另一样东西。

青霉素。

一般来说,小伤口自然不会致命,但小伤口不消毒不处理,很容易感染细菌,从而导致人死亡。

在古代,自然也有给伤口消毒的方法,不过也只是给表面消毒而已,内里的细菌则需要针剂或者口服药。

纪炀那个时空,二战时候发明的青霉素,就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会听到五姑娘说百姓因为农具伤到小腿时候,自然想到这个东西。

要说青霉素的培养,现代很多人都懂个一星半点。

但培育这东西,既要时间,还要运气。

可不做的话,那岂不是永远不成。

纪炀想了想道:“我写个东西,你抽空的时候,能不能照着做一做?咱们两个一起。”

林婉芸自然不会拒绝,即使纪炀写下来的东西很奇怪,什么发霉的果子,发臭的肉汤肉块等等。

还要取上面发霉的东西?

不过纪炀说了,肯定有他的道理。

纪炀开口道:“如果这东西做成,不少肺病,发热,皮肤病都能治好。”

青霉素属于抗生素,在很多细菌感染造成的病痛里都有用。

即使到现代,这东西也是救命良药。

可能他跟五姑娘刚开始做不出来许多,更不能大批量生产,但能做出救命的药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起到作用。

林婉芸跟着学了几个月的医术,听到肺病,发热的时候,更是震惊。

这几种病得了就很难医治,甚至还有传染的风险。

每每要去看这种病人,纪炀都让她带上纱布做成的口罩,还有不透气的手套,就是为了防止染病,可见其凶险。

这东西,竟然能治?

见林婉芸十分认真点头,又想到以她的年纪,在现代也只是学生,纪炀安慰:“不用太紧张,抽空研究就行。”

这东西也急不来,等成功一次,总会有第二次。

慢慢攒一攒,肯定有用到的时候。

两人定下这件事,纪炀更忙了。

前面是修桥跟种田,后面是提炼青霉素。

抽空还要去西边刘地,东边鲍地看看其他耕地情况,更是往鲍地更东边瞧了瞧。

那边还是灌江府的地方,属于另一个县,那大片空地,纪炀看着就眼馋,可惜不是太新县的地方。

几趟下来,还能听到隔壁今安县的八卦。

没有官府没有官印的知县到了那地方,那里还有仿照太新县设的县令。

人家那县令去年十二月当上的,如今已经二月下旬,还参考了太新县情况,没让县令跟裴县令一样,不懂事务,算是扶了起来。

一个在此地当了三个月县令的本地官员。

另一个是朝廷派来,没官服官印的官员,更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不用多想,都知道他是什么处境。

偷偷躲在被子里哭都是有可能的。

等到三月中旬,纪炀陆陆续续收到汴京那边来信。

自然也提到这件事。

毕竟补办官服官印这种事,便是承平国开朝几百年也见不到啊。

更别说还是梁王派去的人。

林家一派自然嘲笑许久。

然后还说了派徐铭去的时候,梁王帮忙联系了凉西州的兵马,只要等徐铭安顿好,那边兵马就会过来帮忙。

如今看着,人家那边也不愿意动,少不得要提高条件,他们才会过来帮忙。

梁王不是不想派厉害的人物,可选了好几个,都被陛下打了回去,千挑万选,总算有个陛下跟梁王都各退一步的人。

纪炀收起信,那是不知道山贼的事,否则梁王现在就能把徐铭弄回来。

久居汴京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地方的琐事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