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2/3页)

乔烈迅速反应过来,见到外围防线已破,再攻出去只能是白白送死,当即下令往回撤,封死城门,死守城墙。

他必须挡住沐瑾进攻的步伐,不然,若是一退再退,将会退无可退。

他身后跟着的都是从青山郡带出来的精锐,令行禁止,十分有效率。

他们趁着沐瑾的大军没到近前,退回到城里,死守城墙。

城楼塌了,但城门城墙都还在。

乔烈指挥兵卒们搬沙袋封死城墙,城外那些降了的则不管。他又派人飞马疾奔去通知其他各道城门,封死城门,禁止出现溃兵!

这一战,不能退,再退就完了!

各郡的青壮人数有限,能招的都已经招来了,要是再败,也招不来人了,隔壁的平川郡真就是一马平川,还是个小郡,根本没得守。广庭郡一丢,平川郡跟着就会丢,后面就只剩下青阳、青山二郡,面临会是沐瑾、赖瑶姐弟俩的前后夹击。

现在是青山郡在攻梧桐郡,赖瑶在防守,如果能够顶住沐瑾进攻,撑到打下梧桐郡,事情还会有转机。老成国公在梧桐郡给赖瑶带孩子,逮了他,就问沐瑾,要不要亲爹?

哪怕他们父子已经说好此生不复相见,但亲爹的死活总不能不管吧?

赖瑶再是气恼老成国公护赖瑛的几个外室子,出征的时候,怕让方稷家的亲戚把四岁的独子害了,不敢留在府里,带去战场上就更不可能,只能送到老成国公那里。

老成国公连外室子的娃都护,对着这正经的外孙,出身尊贵的外孙,护得跟眼珠子似的。

乔烈和他阿爹博英郡侯派了无数的探子过去想把方稷的独子给掳了,连府门都靠近不了,底下的人折了一波又一波。那老头在儿孙子嗣的事情稍微糊涂了点,但在用兵防人上,那是在萧赫的眼皮子底下把沐瑾这么一个天生神异的人养大活着送出京的人。

可是老成国公身边的人终究是有限,一旦城破,为了护住唯一的外孙,必然不会赴死,他跟方稷的独子活着,那就是跟沐瑾谈判的人质。

乔烈在城头上大喊:“死守郡城,挡住沐瑾进攻的步伐,等我阿爹拿下梧桐郡,生擒沐瑾之父,迫他投降——”他深知,让沐瑾投降是不可能的,但这么喊,能鼓舞士气,让底下的人坚守城门。

传令兵骑着马在城楼上飞奔,把乔烈的命令传递下去。

战局的变化,有点出乎沐瑾的预料。

乔烈他们把新兵压到外围打防御战,而外围的新兵竟然直接降了。

沐瑾随即又释然。

乔烈跟博英郡侯拉新兵当炮灰也算是一脉相承了。

可是派连训练都没有的新兵上战场,很容易变成拖累。

当初赖瑭守东安关,赖瑛送去的三万新兵,却成为压死赖瑭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新兵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添乱,先形溃败,冲散了防御阵,踩死无数伤兵。清郡、尚郡可是好战勇武之地,招去的新兵都是平日里敢打架斗殴提刀子砍人的,上了战场都那样,更何况是广庭、平川这群把百姓当猪狗压榨驯得比牛羊还要温驯的。

沐瑾看都打到中午了,大军打得有点累了,并且一下子俘虏的新兵太多,继续进攻,一旦大军过于疲惫,万一新兵中混有精锐和细作,很可能趁机起来反扑,那会很要命的。

他本来是想把对方的兵卒也给灭了的,但俘虏了也行,虽说处理俘虏能费点事,但遣散回乡能保住生产力。全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壮,他们要是折了,会出现人口断层的。

广庭郡才一百多万人,十几万青壮抽调过来,相当于一个五六口之家抽走一个刚成年的男丁。

一家人里多活下来一个成年男丁去种地,能顶得上两个成年女性在地里干重体力活,那两个成年女性进入作坊产生的经济价值,足够养活一家好几口。

一对夫妻养两个老人、两三孩子,算是正常状态。一个女人养两个老人、两三个孩子,得累死去。相当于一个人的活两个人干了,没了的那个还是干重力气活的。

能保下这么多的青壮,沐瑾还是想保下的,哪怕缓一缓进攻的脚步,他也乐意。

沐瑾当即下令,让大军押着战俘撤退。

他们只俘获到西门处的新兵战俘,但因为西门这边是防守主力,派的新兵多,放了六万人在这里,因为没有太多抵抗,死得不多,将近六万人,全押到广临关。

沐瑾当即下令,把中军大营、女兵营里,来自广庭郡、平川郡的兵将们去给俘虏们做动员。

各郡的口音都有所不同,家乡话一出,立即亲近几分。这两郡出来的兵将再给俘虏们将将自己原来是什么出身,现在是什么地位,再给俘虏们讲讲淮郡、魏郡是个什么情况,让俘虏们背,“给大将军种地只交在成粮食,不收人头税、可以在自己耕作的地里养鸡鸭牛羊牲畜,养出来的牲畜归自己所有”,背熟的,经过核查,确实是佃户、庄奴,不是细作探子的,立即给发粮食做路费,由大将军派兵护送他们返乡回家。

都是周围县城的人,拢共也没几天路程,再加上沐瑾有派兵在外面清理豪族、散兵游勇,送战俘回去,现成的便利。这些战俘自带口粮,饿不着肚子,不会发生饿急眼出去抢掠的情况。他们回去后,再把背下来的往乡邻间一散拨,豪族想要再招兵,难了!

广庭郡八个县城的豪族手里还是有不少囤粮的,哪怕他们想把秋收的粮食全部拖到郡城,也没有那么多粮车,根本拉不走,只能留在当地藏起来。沐瑾连坞堡都给他们扒了,再挖地三尺找粮仓,连周围山里的山洞都没放过,掏到不少粮食。

他抽调出一批发给俘虏们,真就是不痛不痒。

两句话,背起来可快了,哪怕再是记忆不好、脑子钝,面前摆着二十斤粮食,背熟了,就可以背着粮食回家见家人,而且回去之后,庄子的打手、管事都没了,地还归自己种,且只交三成粮税,那都得卯足劲地背。

对于常年吃不饱肚子的人来说,粮食比天大,别说背几句话,打骂都行。

当天晚上,他们便已经把那几句话背得滚瓜烂熟,理解得相当到位,第二天大清早,排着队在领粮食处背诵,背对了的,当场领粮食,到登记处去登记自己来自哪里。

很多庄奴、佃户连自己是哪个县的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在什么里,稍微有点见识的能说出是什么乡出来的,负责登记的人还要查一查,之后才给他们按照县、乡、里分区分,安排到一处,派军队押送回去,当然说法是护送。

一佰骑兵押送一个县的俘虏,八个县分派下来,一个千总营的兵力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