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第2/3页)

前年,即康熙四十二年,皇家理学院成立。

梅文鼎写信给黄履庄,邀请他北上来京城,以其水平足以胜任教师,却被婉拒了。

黄履庄回信,他年纪大了,已经年近五十。

腿脚不利索,懒得动弹,更不提从来没去过北边,怕是适应不了新环境。

这些都是借口。

论年纪大,梅文鼎都七十多岁了,但也没有强行规劝。

人与人不同。

梅文鼎与皇上的重臣李光地交好,虽然人不在官场,却能适应这番复杂环境。

黄履庄却不一定能应对京城的人际关系。这地方一块招牌砸下来,压死的五个人里面有一个就是做官的。

真才实学与出人头地是两回事。

武拂衣却打定主意要见一见这位奇人。

不全是因为理学院的推荐名单,也是因为她拜读过了黄履庄的书《奇器目略》。

去黑市买书那一次,不只是买了《金瓶梅》,也买了一些颇有意趣的书。

《奇器目略》正是黄履庄所写,主要记录了半生发明。

不知情的读了会当做是天方夜谭,谁又能想到里面的东西极有可能都能找到对应实物。

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过扬州而不访。

三月末,扬州风暖。

桃花开了,人面却不知何处去。

根据地址寻去,真是不巧,黄履庄在二月就离开了扬州。

听留守的小厮说,他家老爷往湖南去访友,最快也要来年才会归家。

武拂衣扑了一个空,可也确定了一件事。

黄老年近半百,身体健朗,时不时就出远门访友。

他回绝理学院教师一职的邀请,是不耐规矩束缚,也不喜欢与达官显贵打交道。

主人不在,想要一睹他的发明创造只能通过迂回之法。

这就去找了同住扬州城的黄履庄表兄,戴榕保管着部分发明器物帮着售卖。

像是木轮自行车,这样的大件需要订购,暂时缺货。

武拂衣购入了千里镜、验燥湿器、验冷热器等等小物件。

正如《奇器目略》的记载,这些物品非常实用而非徒有外表。检验湿度、温度的器物能直接运用到珍珠养殖的水体环境监测中。

“这样才对。”

胤禛一一试用了这些器物,不掩喜悦。

“爷就说大清岂能落后于欧罗巴,这些奇巧之物是能更甚对方一筹。”

武拂衣没让胤禛嘚瑟,一盆冷水泼过去。

“民间再多奇人又何如。官府不会用也不去用,只能让这些技术成为了一段流言传闻。”

”以前是,但今后不同。“

胤禛放下湿度计,下意识环视一圈,压低了声音道。

“八旗大姓权贵、南方文人之中有头有脸多的,多是有派系立场,或支持太子或另有心思。斗争可以是大换血,也可以是培植起一个新党。汗阿玛开设理学院就是为此培养新党做准备。“

胤禛揣摩着康熙的意思。

太子也好,胤禩也好,大阿哥也好,就让他们与支持他们的势力之间相互斗争。

康熙在这一过程中,将理学院出身的学子散于各地官场。假以时日,汇流成海,新党出世。

“只是,这样的布局少则十年,多则更久才能成形。”

胤禛不担忧康熙的决心与意志,但忧虑老父亲的身体能否撑得住?谁叫皇太极与顺治都不算长命。

武拂衣品出了弦外之音。

理学院出身的新党,应是康熙希望继任者能够知人善用。太子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那么皇子之中谁最合适呢?

想到正确答案,她不免背脊发寒。明君,这种工作,真不是人干的活。

哪怕她再有觉悟,但也希望倒霉日子晚些来。此刻不能更虔诚地祈祷,“但愿佛祖保佑,皇上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胤禛其实也在默默祈祷康熙能好好活着。尽管他与老鬼为康熙虔诚祈祷的起因都不够心思纯善,但圣人论迹不论心。

唯独怕一点,这辈子两人自打灵魂互换后就与佛无缘了,佛祖单方面屏蔽了他们的祈愿。

有些担忧,想也没用。

寻奇人不遇,考察工作还是要继续。

这就包了一艘船,沿着长江而行。

李白诗中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考察队的路线刚刚好反向而行。

待大船驶过黄鹤楼所在的武昌,继续下行至湖南的岳州府。

然后胤禟开始了查勘,洞庭湖适合养珍珠,在此找了首批培育最合适的养殖地。

美中不足,想要把养殖区域连成一片,其中有一块湖泊却有主了,正就是赵家的地皮。

赵家是谁?

胤禟在江南已经提前打听,获知湖南洞庭湖一带有个赵家庄。

赵家庄主要从事米粮与布匹生意,信誉不错,赵家父子也是喜欢广结善缘的性子。

如果想要在洞庭湖搞水产养鱼之类,能与赵家那种地方豪强打好关系总是好的。而今就是要赵家把那一小块地给卖出来,这就能连成珍珠养殖水域了。

人生地不熟,如何找切入口呢?

胤禟化名甄玖,打着替九贝子做事的旗号。奈何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也知道天高皇帝远,别人不一定会给皇子面子。

想要地皮,最好还是通过社交商谈手段。

于是在岳州城开始大撒币。

脸皮要厚,主动请人吃饭总是少不了的。几顿饭之后,辗转与赵巷成了酒肉朋友。

赵巷,就是赵家主家的二少爷。

他爹赵房,他大哥赵街,一家人的名字都挺好记。

“玖少爷,你想要从我家买湖,这事说好办也好办。”

赵巷颇有纨绔做派,“把我家老爷子给哄高兴了就行,瞧咱们脾性相投,哥哥给你指一条捷径。”

胤禟毫不在意被当做弟弟,做生意可不能端着脸就是要能结交三教九流。既然扮演了甄玖,就必须入戏。“巷哥,请指点迷津。”

赵巷开门见山,“老爷子,今年七十三岁了。这年纪也是高寿,他也不避讳给自己准备起喜丧。

丧事里有重要一环,要把遗像给准备好。死了再画,他就没法判断好坏,所以现在就亲自把关。”

赵老爷信道,已经把入葬的风水宝地给叫人寻好,再想要找道士给画遗像。

请了岳州城的十来位,但都不尽如他意。多是嫌弃那些道士的专业水平不好,讲经讲得不够有灵性,那是认为没法将一股仙灵气息画入遗像中。

胤禟听了,心里啧啧啧。

有钱人难免有些怪癖,赵老爷也是沾了些许。

赵巷继续说,“买卖地皮,这种事我与大哥都做不得住,只能看老爷子的意思。玖兄,我不和你说虚的。你要是能找到擅于作人物画的道士,那遗像让老爷子满意了,直接把小湖送你也是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