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第2/3页)

想在小村庄借宿,却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欢迎外来客。哪怕愿意出钱,多的是人家不愿意出租床位。

理由倒也简单,村里不希望突发事件打破平静的生活。外面来的人,意味着不确定因素,谁也说不准会带来些什么。

找不到客栈,借宿寺庙或道观是种不错的选择。

四月十七,非年非节。

车队朝着胶州湾方向去,黄昏时分遇上天色变化,恐怕有暴雨将至。

为免雨中行路,在郊野的荒废荒无人烟破庙落脚。

本想找几间勉勉强强能平躺睡觉的屋子,但只有大殿的房屋结构依旧完好。其他房间要不是墙塌了一半,要不就是屋顶破洞后摇摇欲坠。

安全起见,一行人还是一起歇在大殿。分别在不同角落,悬挂帷幕隔开就好。条件艰苦了些,这却是大多数行路客会遭遇的真实情况。

武拂衣没让弘昐与弘晖闲着,分配给他们任务清扫地上积灰,再把马车里的草席取来就地铺上,随后再叠上一层垫被。

睡觉的地方,自己动手整理。

而此次出行让孩子们没带小厮。何止是摆脱了衣来伸手,内里衣物都让他们自己洗。

胤禛开始有些不舍得,虽然认为孩子们不能娇生惯养,但不必连这些琐事也去做。奈何以武氏的身份活着,就算反驳老鬼的安排,但孩子们也不会听他的。

武拂衣表示真没太严厉,培养孩子们自力更生的本事。

一来没让洗所有的衣服,二来也给配了温水。放在农家,五岁与七岁的孩子都会帮着做活,清贫人家哪舍得热水洗衣。

而且什么叫无关紧要的琐事?

有些事是很小,但只有上手才能真正明白是什么感受。

两兄弟起初并不适应,但一路上自己动手,坚持下来也就习惯了。一会的功夫,麻利地收拾好了床铺。

武拂衣没有闲着,与侍卫们一起检查了整座荒庙。不放过一个角落,要确定这里没有隐匿什么人,也不存在安全隐患。

另一边,胤禛去了厨房。

之前老鬼坑了他一把,让他和灶台较劲了一段时间,得以掌握了些许烹饪本领。

这次出行是派上用处了。对比着孩子们也在做活,他也不是饭来张口的性格,能用马车上的食材做些简单的菜式。

等众人各自忙碌好,暴雨哗啦啦地落了下来。

雨一落,天就暗了。

出门在外,不讲究繁文缛节。在荒庙大殿内围坐,准备一起顿热乎面条。

尚未进餐,庙门传来敲门声。

侍卫去瞧了瞧,来者是一位老者与他的书童。

“少爷,来者文人打扮,听口音是山东本地人,应该是淄川一带的。”

侍卫说,“说是姓蒲,瞧着五六十岁了。上个月去济南府应试,这会考试结束随处走走。外面下暴雨了,希望能在荒庙借宿一晚。”

蒲姓,不算太常见。

结合年龄与口音,来者可能就是蒲松龄。

武拂衣亲自去看一眼,确定来者没有威胁,自然答应一起避雨。还分了两碗热茶,让他们暖暖身体。

暖乎的茶水下肚,同处一个大殿,自然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武拂衣先开口询问,“在下久闻山东有位柳泉居士,《聊斋志异》道尽人间百态,一直希望能见上一面一睹真容风采。冒昧一问,不知您是否就是留仙先生?”

“甄少爷谬赞了,老朽惭愧。”

老者果真就是蒲松林,已经六十二岁。这些年搜罗民间故事,早就养成了健谈的性子。

眼下虽然萍水相逢,但谁不喜欢夸赞呢?

听闻甄少爷来自盛京,一家子去江南找亲戚。又观察一行人的穿着虽然算不上富贵,也是安分守己的乡绅,那是可以聊天的。

一边吃着饭,一边谈了起来。

蒲松龄提起,两个月前又一次赶赴济南进行乡试。很遗憾,如同过往几十年,这一次依旧是榜上无名。

“老朽已是花甲之年。以后不考了,也考不动了,这回就是最后一次。考试终于彻底结束了,趁着春光未散,四处走一走。”

蒲松林说着自己再一次名落孙山的结局,语气却非常平和坦然,早就没有了幽怨与失落。

六十年一个轮回。年轻时或有种种不忿,而今却不再纠结于必要赢得功名。

武拂衣除了平时逗一逗胤禛,一般情况不会哪壶不开提哪壶。没有多谈科举,而是就着蒲松龄擅长的写故事聊了起来。

谈话的气氛不错。

蒲松龄聊着聊着也谈起了将来,像他这样的年纪,没能考到功名做官,还是希望能留下点实用的东西帮助百姓。

计划要写一本农书,再编撰一套药方。

前者取名《农桑经》,后者就叫《药祟书》,这些比《聊斋志异》更有实用价值。

武拂衣听着蒲松龄的打算,表示非常支持,但也说了几句实话。

将来,百姓们怕是只听过《聊斋志异》,而少闻农书与药方,谁叫后者的趣味性少了很多。

蒲松龄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老朽写了那些个志怪故事,这辈子也没遇上一件真正的怪事。”

当下,聊天的兴致上来了。

他笑问:“不如,今天我说一个新故事,没有在书里写过的故事。两位小少爷的胆子也不知道大不大,是否敢听?”

弘晖与弘昐都没读过《聊斋志异》,但也听过这本书的名号。

听到著书人愿意亲自讲故事,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齐齐点头表示愿意听。

蒲松龄摸着一把胡子,摇头晃脑地将起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庙。四月的某个黄昏,忽然变了天,乌云密布,眼瞅就要下暴雨。

一队人进了荒庙避雨。领队检查了寺庙角角落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大伙放心地生活煮饭,席地而坐,在大殿内开始吃饭。”

等一下。

弘晖与弘昐反应过来了,这故事怎么听得耳熟?与眼下的场景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也是毫无区别了。

蒲松龄继续着,“刚刚动筷子,寺庙门口传来敲门声。进来一位老者,老者自称说书人。讨了一口热汤,就开始讲起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荒庙……”

一段故事被重复了一遍。

蒲松龄却没重复到底,“老者说着故事,雨势越来越大,大到听不清屋外的脚步声。天色也越来越黑,窗外似乎黝黑一片。”

两个孩子竖起耳朵,现在的雨声噼里啪啦,确实听不到脚步声了。

悄悄瞄了一眼,窗户外的天色也彻底黑了。屋外没有火光,什么也看不清。真说不准外面是否潜伏了某种不知名的存在。

“突然传来一阵拍门声。”

蒲松龄的语调突然飘忽起来,“紧接着一个沙哑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他问:‘里面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