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三九(第2/2页)

“如此模式,不在于新颖,”赵维桢说,“而在于好推行至中原。”

应试教育这些东西,说新确实新。

“考试”环节自古有之,赵维桢不过是把封建王朝两千年积累下的经验总结提前搬回先秦而已。当下的君子要学六艺,其内容不比应试教育简单。

但两千年后的模式,优点在于好复制。

“如果咸阳可行,就能着手推广至全国。”赵维桢说:“孟隗以为,可先行在新郑尝试。”

“因为公子非?”嬴政问。

“是。”

没什么人比韩非更适合贯彻方针了。赵维桢又思考片刻:“待到推广差不多了,蒙学教育步入制度,可交由太后与女官子嬴管理。”

嬴政猛然转过头:“夫人为何不自己来?”

赵维桢笑了笑。

要说敏锐,秦王一如既往。

要说灭六国,秦国这辆战车一旦发动,那就是一台可怕的绞肉机。

从灭韩到现在,不过四年的时间。余下三国,楚国实力最强,但对秦国来说仍然不值一提。

当下的秦军比历史上更为所向披靡,赵维桢约摸着,不等扶苏开蒙,秦国就能统一中原。

满打满算,与真实历史比较,快了近十年。

争取了十年时间,赵维桢尽力了。

“树大招风,水满则溢,很简单的道理。”赵维桢委婉道:“王上知晓,一旦形势变化,家国、朝堂上的情况也就随之变化。盟友变敌人,朋友变敌人,都是常有的事情。”

“夫人怕哪个朋友变成敌人?”嬴政问。

“我怕我耽误秦国。”赵维桢平静回应。

打六国的时候,秦国的诸多势力尚且能容忍吕不韦、赵维桢夫妇权势遮天,那是因为他们对外有更严峻的敌人。

那打完了呢?

年轻一代的将军们奔赴战场,新的朝臣也在发光发热。有李斯、韩非带头,别说吕不韦,赵维桢觉得自己都不再能够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了。

她能做的事情,李斯也能做,那何必一定要她做?

嬴政半晌无言。

他盯着赵维桢看了半晌,而后缓缓开口:“一统之后,朝堂上会更严峻。夫人当真要丢下我一人?”

“王上请放心。”

赵维桢笑道:“我有私心的。”

嬴政:“私心在学堂,还是德音与文茵?”

赵维桢没说话。

她当然有私心,一是在于扫清最后的障碍,二是赵维桢……希望论议夫人这个职位不是到她为止。

如果能寻到一位接替者,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