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第2/4页)

而这时候,又有人陆陆续续的进来,三位副主席同学就停了话头,各自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等人到齐了就开始开会。

这次主讲的有两位。

一位来自于轻化工,另一位则是经管院的宫巧老师。

这让唐新阳有些疑惑:“为什么造纸还有宫老师的事儿?”

宫巧老师长得清秀,眉眼尤其温柔,声音也是一如往常的轻缓:“因为想要办起一个厂子,从不是某个专业自己就能做好的,就比如这次,轻化工的研究怎么造纸,水利的研究如何利用水资源,我们就是要讨论一下怎么更好的销售,中间还需要其他专业来配合完成。”

唐新阳眨眨眼:“销售,这个有什么困难的吗?我以为只要质量好,价格便宜,应该很快就能流传开来了吧?”

宫巧温声道:“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正在丰禾郡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和那里的商人谈起过此事,商人们都表示如果一样东西出现以后,单纯靠着口碑发酵,那么起码要半年时间。”

夏应惊讶:“要这么久?”

昆景明却毫不意外,他之前就一直和齐国学子们打交道,又在周国的德昌郡待过一阵,算得上是比较了解这里人的了。

于是他便开口道:“如今的交通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便利,加上他们现在是小农经济为主,还有宗族观念,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基本上是没有人口流动的,而且互相的通信也没那么方便,想要撒小广告都不容易撒出去。”

夏应:“不是有商队吗?”

昆景明:“他们有太多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个商队都能将手中的货物销售出去,而且纸张这东西有官造的,寻常商队也鲜少专门为了卖纸,或许会有看到商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一些新的办法来推进。”

宫巧点点头表示赞同。

唐新阳则是在心里算了算,然后道:“其实半年时间也不长吧。”

宫老师笑着道:“不短了,投资这种事情,越早看到回报越好,况且这又不是什么风险投资,有了产出,就要立刻寻找到销路,有了销量,才能够反过来刺激到生产,从而变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商品创造更多利润,拉动经济,刺激消费,那么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就形成了。”

夏应不懂这些,他只是说了个很简单朴素的道理:“既然可以想办法迅速卖出去,自然不想去等。”

昆景明微笑总结:“为什么?只是因为我能。”

唐新阳迅速接受了设定,然后就重新看向了宫老师,脸上带着好奇:“你们准备怎么做?”

宫老师一边切换PPT一边道:“一种产品能不能卖得好,可不单单靠着品质,而是要让别人知道你的东西好,从以前的吆喝,到后面的广告直播,都是很好的见证。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一步。”

昆景明突然抬头:“我可以提供一个脑洞。”

众人立刻看过去,大部分人都记得这个人将齐国学子们拉去军训的神奇操作,故而这会儿都面露期待:“什么什么?”

昆景明声音轻轻:“如今正是齐国各地学子准备乡试的时候,学校里面也有些要下山去,如果能借由他们的手,将丰禾郡纸张的口碑打出去,以后自然不愁销路。”声音顿了顿,“更何况,还有公子筠。”

宫老师听了这话,立刻点头道:“是个好主意。”

原本消费纸张的主要群体就是读书人,如果能直接让他们精准接收到来自于丰禾郡的“安利”,那么就相当于直接面对目标客户群体。

而且这些能被挑选到琅云里面的学子都不是寻常人,别管本身的家世背景如何,单单是才学就都在各个地方数一数二的,不然也不会被齐王选中,一并送到琅云来。

既如此,在文坛中必然有一席之地。

只要有了他们的宣传,那么必然会带来连锁反应。

夏应琢磨了一下,给出了个类比:“这是不是就是古代版的明星代言?”

唐新阳瞬间get到,然后就给自家昆哥竖起拇指点了个赞。

而丰禾郡的造纸厂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有些悄无声息的。

毕竟造纸这事情并不需要太大的阵仗,有水流,有工具,再让工人熟练流程以后就能做起来了,并不像是砂石厂那样天天需要上山叮叮当当,也不需要像是造砖或者挖井的那些轰轰烈烈。

加上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造纸已经不再陌生,只不过他们觉得纸张的用处并不是写字,而是包东西,所以他们对于好坏其实并不是太在意。

恰恰相反,看上去越好的纸,他们反倒越不会买。

只是想要装个包子,没必要用比包子还贵的纸。

所以造纸厂准备开工的时候,也就是庄郡守约琅云的人过去看了看,还学着其他工厂落成的时候那样剪了个彩,放了个炮,寻常百姓除了看看热闹,并没有过于放在心上。

造纸厂也像是根本不着急的样子,自己产自己的,没有大张旗鼓。

周围的郡县也就知道“哦,他们开始恢复造纸了”,仅此而已。

可是,造纸厂里的人却格外有底气。

这让汤氏很是不解。

而因着她的夫君王氏和丁九关系亲近,丁九的娘子马氏又对汤氏诸多关照,故而汤氏有事情了就会和马氏商量。

这天她便趁着用饭的时候寻到了马氏,先是说了些家长里短,然后才小声道:“嫂子,那造纸厂的账面,便是你在做吧?”

马氏点点头,脸上也露出了个笑:“不全是我,还有别人。”

但是其中是妇人的就她一个。

虽说仙人说了,在厂子里做事,各个工种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她从在食堂管账,现在则是去造纸厂管账,起码月银是涨了的。

这就很值得高兴。

汤氏也先欢欢喜喜的祝贺了,然后才提出疑问:“如今我瞧着造纸厂一直在做工,那些纸都进了库房,却没有往外销,这账面要怎么平?”

马氏拍了拍她的手,圆胖的脸上笑眯眯的:“放心吧,不愁卖。”

汤氏眨眨眼睛:“为何?”

马氏回道:“只要你见过那纸,就知道,至多一年,它定能畅销,完全不用为了销路发愁。”

不过显然,一年这个时间太长了,总要想办法缩短些。

于是,这些纸的第一个客户便是公子筠派来的孙柏。

而孙柏得了新纸后,便多了个爱好,习字,明明年少时最怕的就是练字,现在却像是上瘾了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一直到有人提醒,来年便要乡试了。

说起乡试,这是许多学子的一道坎儿。

过去了,便是迈入官身,哪怕考不中进士,也能等着机会,去做个小官,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