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兆第一期刊!(第3/4页)

所以,他必须在常态中寻找突破,面对半成品,面对古里古怪的作者,他必须要有强大专业的编修团队,去点对点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他自己,作为坊主,不能过多地把时间花费在给人定书单、帮人找作者这样的细节问题上,他必须提出崭新的、有可行性的产品模式。

实际上,宋凌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雏形。

受到邸报的启发,他想做一个专属于小说的连载平台。

连载的力量是巨大的,后世的电视剧、网络小说,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连载过程中,一部作品将接受到大量的关注,这是一场作者和读者的博弈,作者放出一段剧情,读者便会去猜测下面的剧情,如果作者给出的续写不能够超越读者的想象,满足读者的期待,那么,在这场博弈中,作者就输了。反之,作者总是能够给予读者强有力的回应,超出他们的想象,在连载的过程中,这部小说将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滚雪球一般,将越来越多的读者带到阅读期待之中。

这和一下子读完全本不一样,读全本,读者可能并不会太在意其中让他们失望的部分,可能这部作品大部分内容都是非常平淡的,但是到了结尾处,突然以巧妙的手法揭示出前面埋下的草蛇灰线,让读者恍然大悟,读者也可以原谅前面的平淡,甚至给出这部作品非常高的评价。

但是连载作品就不一样,期待必须是持续的,读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线,一位令人喜爱的绝对主人公,一场精彩不断的冒险,一系列阶梯升级的奖励回馈,伏线可以有,但绝不是重点,因为连载具有时间性,等读者看到伏线被揭示出来的时候,可能早就忘了前面发生了什么。

宋凌霄这几天都在考虑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有必要提上日程了。

需要审核全本才能开始连载的邸报,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出版需求,他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内容孵化平台,一个持续连载的产品,一个可以被凌霄书坊完全把控住的刊物。

没错,就是期刊。

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纸质期刊已经被淘汰,信息爆炸,短视频、短新闻这些更直接的媒介挤占了人们的业余时间,很少有人再去报刊亭购买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期刊,小说类期刊的没落可以想见。

但是,在印刷技术刚刚走向成熟的大兆,印刷品还是势头正旺的新兴媒介,就像21世纪的互联网一样,而通俗小说之所以会在大兆蓬勃发展,远胜于前代,也是因为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普及,大篇幅的作品得以流传推广,长篇小说应运而生,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文类,一些嗅觉敏锐又有才华的文人已经开始从事此种创作,但大部分士人还没有接受这一转变,认为小说还是为正统所不齿的“小道”。

因此,清流书坊和凌霄书坊的冲突,其实追根究底,是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冲突,历史大潮已经注定了凌霄书坊的胜利。

宋凌霄从来没有因为战胜了清流书坊,就沾沾自喜、完全归功于自己,他知道,清流书坊的失败是因为它固执己见,没有看到长篇小说兴起的大势,但是,清流书坊在自己专精的领域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举业书精品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现在,清流书坊已经被凌霄书坊甩到了身后,再沉湎于战胜它的喜悦之中,就是毫无必要的了,宋凌霄已经开始向前看,他的下一个对手,就像梁庆在上一次选题大会上提到的那样,是建阳书坊。

建阳书坊早早就捕捉到了长篇小说兴起的大势头,让它一战成名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不是说这两本书率先被建阳书坊发掘,而是建阳书坊在这两本书已经上市流传的情况下,快速跟进,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了各种评点本、插图本,以量大、质优的出版风格当仁不让地抢占了市场,使得人们反而忘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先是哪里出版的。

建阳书坊,就这样和《三国》《水浒》捆绑在了一起,人们提到这两部巨著,总会首先想到建本,这就很厉害了,每年不知道创造了多少销售额。

除此之外,建阳书坊还集结了很多文人,给他们创作跟风作品,市面上有一大堆《四国演义》《三国英雄传》《水浒后传》之类的作品,稍不留神就会买错,那都是出自建本文人之手,良莠不齐,大部分质量很差,但是却让余天王赚的盆满钵满。

总体来说就是……现代书商玩的那些垃圾攒书套路,人家余天王早就玩滥了。

宋凌霄这几天,除了和梁庆聊渠道,就是和飞飞燕聊建阳书坊的事儿,飞飞燕身处其中,并不觉得这些是什么商业机密,也就一股脑都告诉了宋凌霄,看得出来,飞飞燕是很烦建阳书坊这一套纯粹商业的运作手段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它在吸金方面十分有效。

聊完之后,宋凌霄心中创办期刊的意志更加笃定。

一来,建阳书坊长于印书,整个建阳都是他们的刻坊和纸坊,在出书速度和数量上,凌霄书坊肯定是比不过建阳书坊的。但是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建阳书坊的出版模式,他们擅长出书,不缺成书,为什么还要搞连载,完全没必要。

二来,建阳书坊不缺作者,但是他们缺原创,过于商业化,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同质化,刻意跟风、快速成书,使他们的书籍粗制滥造,多是东拼西凑,或是跟风套路之作,同一类型看上一本,就知道其他十本写的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拿出精品原创去做连载,毕竟,读者们之所以愿意追连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后续剧情的期待,他们猜不到,他们没见过,建阳书坊的作品,显然没有这样的效果。

综合以上两点,凌霄书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这一优势,再结合期刊连载的形式,一定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影响力。

同时,凌霄书坊的劣势——内容数量少,作者少,原创书只有开头没有全稿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一想到大兆第一期刊,将在自己的书坊诞生,宋凌霄便产生了一种使命感,他心潮澎湃,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将此行动付诸实践。

当然,在此之前,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渠道:一来,现有的书铺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新兴的出版模式?二来,仅仅在书铺铺货是远远不够的,大兆又没有报刊亭,像是邸报发行的渠道申明亭、榜房这些,他们商业期刊肯定是铺不上去的,就必须要自己开发渠道。

这些,都是梁庆必须想办法去解决的。

梁庆和宋凌霄聊了几次,已经形成初步构想,他现在就在紧锣密鼓地办这个事儿,只是,光有梁庆一个人在前面努力还不够,还得宋凌霄这个书坊主出面,跟各种驿站老板、漕运官员、商号负责人甚至全国连锁的钱庄老板碰面、谈合作、推销凌霄书坊这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