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第3/3页)

只可惜,他最爱的师弟,没有他想象中的激动和高兴。

夜晚的观景台,只留了寥寥两盏路灯,为客人照亮道路。

白天还热热闹闹的地方,晚上只有律风清瘦颀长的身影,悠闲恣意的趴在那儿,欣赏夜幕之中的利斯图书馆。

天空明亮的月色,给它镀上一层朦胧的辉光。

更接近律风最初的设计——

一片飘落地面的树叶,安静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殷以乔走过去,和他一起远眺那座美丽的建筑。

夜风轻抚里,殷以乔没有去提什么网络抨击,而是问出了自己更关心的事情。

“你不高兴?”殷以乔的声音温柔,带着浅淡的落寞,“你是不是不喜欢它?”

“我喜欢。”律风盯着远处图书馆,它就像一副绘制在这片山脉的艺术品,在不同的光线下展现出不同的美感。

“我也很高兴。”

他说:“利斯图书馆带有令人温暖的力量,也创造出了我想象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但是……”

律风没有说下去,只是露出嘿嘿的笑意。

殷以乔受不了他这样傻气的表情。

因为律风每次这么笑出声,他的心脏都会随之颤抖,柔软得无以复加。

“但是什么?”殷以乔耐心追问,态度前所未有的温柔。

律风轻轻地深呼吸,他知道自己的答案不会是殷以乔想知道的答案。

可他又非常想要表达心底最深的爱恋。

因为,殷以乔的视线一如既往的包容他,好像只要说出来,就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于是,他在温柔如水的注视下,认真说道:“但是,我想讲一个故事。”

“一个师兄你一定没有听过的故事。”

殷以乔忽然笑道:“还有我没有听说过的故事?”

“嗯。”律风点点头,神情很肯定。

殷以乔知道许多中国的传统故事。

毕竟,他是殷知礼的孙子,从小就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古建筑,聊起这些属于中国的事物,殷以乔总会带有特殊魅力,令律风倾心不已,误以为自己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最懂得中国、也最懂得自己的人。

然而,律风的视线,落在观景台下的利斯图书馆。夜幕之中,它能在月色里焕发出波光粼粼的亮色,是因为殷以乔实现了他的构想。

曾经那么理解他建筑理念的殷以乔,却渐渐的不再懂他。

因为他们成长于不同的世界,连影响人一生的故事,都带有不同的标记。

他道:“故事说,一个战地记者来到前线,发现战壕里有位战士,在漆黑的夜晚,借着火柴微弱的光亮,读一本破旧的书。”

“他不认识字,只是在看书上的插图。”

律风笑了笑,带着现代人的寂寥,和对那个年代的揣度。

“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插图,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吊灯下读书。”

吊灯下看书的插画,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律风说得十分认真。

殷以乔的注意力,被他淡淡忧愁的眉眼吸引。

本能的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事。

律风继续说道:“战士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记者说没见过。因为那时候中国很穷,就算清朝末年亮起了第一盏电弧灯,也有很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存在一按就会发光的电灯,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感受过灯光的明亮。”

插画外的人,羡慕插画上的灯。

律风露出笑,神情温柔的讲述着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战士。

“他说:‘多好啊!希望战争胜利之后,孩子们也能在这样的灯光下读书。’”

殷以乔对课文,有着美好的想象。

那些编写给小孩子的读物,往往会给主人公类似十四行诗般的浪漫。

他勾起温柔的笑,问道:“所以那个人的梦想实现了,中国变得强大,现在人人都能用得上电灯了。”

律风点点头说:“梦想实现了,但是他却见不到了。”

“因为他在战争的夜晚,变成了指明道路的灯火,牺牲在了1947年的解放前夕。仅仅只有两年,战争就要胜利,新中国就会成立,向全世界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

那些战争年代遥远的故事,根本与他们毫无关系。

律风生活在条件优渥的大城市,更没有必要,再去铭记战争的故事。

不过,律风只是轻声说,“故事里的记者,替战士见到了梦想之中的电灯,而战士替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们,争取到了使用电灯的未来。”

“师兄,这只是一个故事,甚至可能是作者编造的。”

“然而我们中国,确实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战士,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越江船工、国院吴华,还有数以万计的牺牲者,不求名利地为他们深爱的祖国奉献。

只为了让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

“多好啊。“

律风凭栏远眺,忽然觉得战士羡慕的灯光,就像他所期待的图书馆那样。

“我为它在英国受到赞美和认可感到高兴。”

“但是——”

“如果中国也能建成这样的图书馆,我一定会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