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3节(第2/2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看来老蒋为了凑足四个字,把句子弄得“四平八稳”,不得不委屈一下中国文字,把通常不做四字重复的词语也弄成四字重复词语了,什么“慷慷慨慨”,完全是凑字数。而且他下的定义等于没下,什么样的“规矩”?为谁“牺牲”?都没回答。至于把“耻”解释为“轰轰烈烈的奋斗”,也实在叫人怀疑老蒋的中文水平。

  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四大家族带头贪污腐化,各级官员无不跟风自肥,不仅使国民党失去民心,失去政权,也让它提倡的八德四维跟着遭了殃,经常用作反讽。据说有人送给国民党一位显要人物的挽联就是这么两句:

  上联:忠孝仁爱礼义廉

  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含义是:无耻,忘八。

  中国传统道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对错是非,一切由地位和尊卑关系来决定,基本都可以加个“盲”或“愚”在前面修饰。忠是愚忠,是不问君主对还是不对的,只要你是臣民,你就得忠于君主,不然就不是好臣民。孝是愚孝,不问父母对还是不对的,你都得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孝。

  解放之后,就很少有人谈“传统道德”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两个凡是的理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既然国民党是鼓吹传统道德的,共产党当然没有理由继承过来,跟着鼓吹,代之而起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最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于“集体”和“人民”一向是两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这个道德法则基本属于“解释权在中央”那一类。

  根据列宁的定义,共产主义道德分三个阶段,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只表现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身上,夺取政权之后,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则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

  静秋是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即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的阶段,应该是“共产主义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她出生起,就没有谁提倡过“中国传统的道德”,只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到了文革初期,更是盛行“破四旧,立四新”,五四时期没破完的,文革接着破,庙宇被砸了,古迹被毁坏了,封资修的一套被踩在脚下了,只要沾个“传统”的边的,都朝不保夕,时刻面临被打倒的危险。传统戏剧被批判了,传统手艺被束之高阁了,传统节日似乎还没停掉,但庆祝方法改变了,舞龙灯舞狮子划龙船都被“破”掉了,谁还敢提“中国传统的道德”几个字?

  当然有人要说,在静秋的年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是被批倒了,但是她的父母呢?总还是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的影响的吧?难道他们没有影响静秋?

  静秋的父母都出生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那个年代受五四运动影响,是有点趋向于“全盘西化”的,国门大开,外国的东西引进来,中国的留学生走出去。那时很热门的两个词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与“科学”。从文学方面来讲,则是大量引进外国文学,大肆鼓吹外国文学,大力模仿外国文学,你随便数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有名的文人们,如鲁迅,巴金,老舍,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等,都留过洋,都是深受外国文学文化影响的人。

  静秋的父母都是在解放前读书上学的,静秋的父亲毕业于相当有名的一个艺术学院,学的是西洋乐器提琴与钢琴,兼学西洋绘画,懂几国外语,深受欧美人文主义影响,因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民主自由,而投奔到当时的解放区,希望像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一样,用音乐为革命服务,救国救民。

  静秋的外祖父早年投身革命,具有相当开明的婚姻观和子女教育观,所以静秋的母亲摆脱了旧时女子的悲惨命运,能够出来读书,当上老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静秋父母的恋爱婚姻都是相当反传统的,他们是师生,而静秋的父亲在乡下老家还有两个包办的媳妇。静秋的父亲“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把乡下的两个媳妇离掉了,跟她妈妈结了婚。妈妈等了他很久,等到快三十了才结婚,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已经快到做婆婆的年纪了。”

  静秋父母婚后的爱恋方式也是反传统的:

  “她爸爸和妈妈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她爸爸隔一两个星期就回来一次,即便是经常回来,他跟她妈妈还要写信。文革当中她妈妈在八中被批斗的时候,写信的事还被拿出来批判过,说她父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静秋的奶奶代表的则是所谓传统婚恋观:

  “她奶奶是那种老思想,总觉得是她妈妈把她爸爸的魂勾走了,才搞得她爸爸跟两个乡下媳妇离婚的……。在她奶奶心目当中,只有原配才是合理合法的夫妻,离婚再娶的都是不正当的。所以她奶奶最见不得儿子跟媳妇缠绵……”

  可以说,在爱情方面,静秋深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她父母言传身教的,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而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也就是欧美文学中描绘歌颂的那一套。

  静秋本人阅读过的欧美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已经有很多描述,比如老三借给静秋的第一本书是《约翰-克里斯朵夫》,静秋试图从对老三的迷恋里拔脚出来时,想到的榜样是《简爱》,他们在山上谈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人大概出于爱国的原因,非常希望能从老三静秋的爱情之中找到一些中国传统的影响,但遗憾的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你想从任何中国人的动人爱情之中找到中国传统的影响都是不可能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凡是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故事,都是反传统的,因为中国传统要么不谈爱情,要么反爱情,鼓吹的是男尊女卑,包办婚姻,从一而终,门当户对那一套,除非你对“传统”下一个新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