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诗歌赏析(第4/8页)

最后一句,似乎是在说傅山对这支义军,有实质上的支持和参与,很可能是提供了资助。

“无衣赋”指的是《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气势雄浑,感情热烈,表达了傅山对榆园军起义的热情赞颂和深深期望。

王公昨夜得霜裘

——回梦游仙叹逍遥

王公昨夜得霜裘,又与灵妃赌带钩。戏得紫壶三醖酒,一时飞上九重楼。

——《王公昨夜诗》

这首诗也出自傅山的一幅书法作品:《王公昨夜诗轴》,水墨绢本,纵159厘米,横 46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这幅字,通常被认为是傅山晚年的作品,行草相间,朴拙跌宕。

这首诗,可以算是一首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例。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我们可以把游仙诗理解为古代诗歌作品当中的修仙类作品。其题材多半是幻想中的仙境景象或仙人生活,以及抒发对神仙的仰慕和祝颂之情。游仙诗通常想象奇诡,文辞华丽,颇具浪漫主义情怀。本诗就非常有代表性。在傅山想象中的仙人生活是那样的逍遥自在,醇酒美人,风流潇洒,打破了高高在上的神仙威仪,反倒是带上了三分人间烟火气。

这里的“王公”指的是东王公。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被尊为道教尊神。其本源是战国时楚地信仰的“东皇太一”,又称“东君”,也就是被神话了的“太阳神君”。

“灵妃”似乎是指“天灵妃”,为中岳大帝之妻。

真人醉舞挥如意

——雪、乐、舞、肴杂糅的慕仙歌

絳雪花开灵锁寒,仙风吹响碧瑯玕。真人醉舞挥如意,解酒子梨索一盘。

——《草书七绝立轴》

这首诗,出自傅山另一幅书法作品,《草书七绝立轴》。水墨绫本,纵175厘米,横46厘米。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落款:书为振翁先生政。傅真山。

鈐印:傅山之印、司马大夫。

收藏印:沈阳东山宝殉平生珍赏。

“振翁先生”到底是谁,我没有查到资料,也就无从描述此诗的创作背景。从辞意上看,这首诗也只是优美绮丽的写景抒情,似乎也真人醉舞挥如意可以归入游仙诗的范畴,并无太多的政治和世局背景在里面。

诗意空灵曼妙,绮丽华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勾勒出想象中的仙境景象。

也有学者认为这幅字是代笔作品。

春日花飞满四邻

——那一片如诗如画的春色

春日花飞满四邻,不须酤酒漫醺醺。酡颜偏称西螺紫。纳入桃林佛顶云。

——行书《春日》诗轴

这首诗也出自傅山的一幅书法作品——行书《春日》诗轴。绢本,纵161厘米,横48.5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

这幅字的落款只有“山书”二字,这种落款被称为“穷款”。“穷款”是指书画家在他的作品上题款时仅仅只写下他的名字。在傅山的作品中,这样的书法往往带有浓重的商业意味,获赠书法的人可能和傅山没有太深厚的关系,作品也可以很方便地被转赠和出售。傅山晚年,随着名声的日益远播,慕名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他产生了“畏人如畏虎”的感慨,这种穷款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增加。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也是一首由颜色构成的诗。别忘了,傅山不仅是书法大家和医学大家,更是绘画高手,“字不如诗,诗不如画”,在傅山的诗作当中,以中药入诗很是常见,作为一个画家,以颜色入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酡颜是醉酒或羞怯时脸上微微的绯红色,西螺紫很可能指的是骨螺紫,是以骨螺科的贝类为原料制成的紫色颜料,在西方又被称为“帝王紫”。佛顶指佛头,相传佛的头发为青色,因此人们常常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春天里的桃花随风飘飞到四邻的庭院,看到这么美好的颜色,还没有饮酒便有了熏熏的醉意。桃林衬着群山与白云,那如同腮边绯红的颜色配上青黛色的远山,是如此的相称,美如图画。

这如同王摩诘一般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粉色与深青黛色的搭配,永远都是中国传统配色中最鲜明美好的一笔。中国风的配色,有很多很多空灵曼妙的美好,藏在历史里,如同遗珠,静静闪耀着辉光。

三百年恩未敢谖

——磐桓志行,建侯不宁

漂泊秋风博一尊,乾坤何处可墙垣。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汉鼎尚应兴白水,唐京亦许用花门。谗言离乱生轮死,不共盘桓痛老昆。

——《甲申避地过起八兄山房令儿眉限韵率意写尊垣谖门昆五字同右玄作》三首七律之一

这首诗的标题很长,意思是:甲申年避难在孙起八的家中,让傅眉限韵和右玄一起做诗,所限的韵一共五字,分别是尊、垣、谖、门、昆。

甲申,又是甲申,明朝的最后一年。国变之年,傅山写下了大量忧国怀思的诗篇,这组诗也是其中之一。

孙起八,名颖韩,字起八。其祖上孙继先为明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甲申国变之后,傅山在孙家寓居了一段时间。

在“八千里戍相思切”一句之后,原诗有注:风传鹿翁入燕,鹿翁实戍黔中。

鹿翁指的是吴甡。吴甡,字鹿友,晚号柴庵。他是明朝崇祯十五年的内阁次辅,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

吴的一生,仕途几起几落,天启七年因魏忠贤而罢官。崇祯十一年春,改任兵部左侍郎,因病未能赴任,“帝怒,落职闲住”。崇祯十六年奉命督师湖广,又因“越宿忽下诏责其逗留”被罢官,后被遣戍云贵。明亡后,吴甡隐居邑中二十六年,著作等身,《柴庵疏集》、《安危注》等入清后皆被列为禁书。

这句小注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吴甡之前被遣戍云贵,其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闻讯,驰书援救,崇祯帝不允。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五月,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下旨赦还吴甡。民间便有传言说吴甡已经领兵攻入北京,但事实上并不是。当时福王想要重用吴甡,但被刘孔昭等所阻,吴甡此后便一直隐居。由此可以判断,此诗写于甲申年五月之后。

“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这一句说的就是吴甡从戍地云贵驱驰八千里北上收复京师,凭借的就是对故国的相思,从未有一刻遗忘过大明三百年的深恩,同时也表达了傅山对于重振大明河山的信心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