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妾(第3/3页)

  1. 【注释】

  2. 莱芜:今山东省莱芜县。清代属泰安府。
  3. 汾州:明清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
  4. 无弃葑菲:意谓不要因舍妹寒贱而舍弃其一德之长。葑菲借指其妹,本《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蔓菁。菲,萝卜。下体,指葑、菲的块根。采葑菲之叶而不用其块根,比喻男子重貌而不重德。
  5. 漫应:信口答应。漫,信口,姑且。
  6. 凤侣:凤凰。喻夫妻。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7. 无俦:无双,无与伦比。
  8. 燕好:夫妻和好。常指新婚之好,取《诗•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之义。
  9. 蛊(gǔ古):传说中的害人之虫,吞之入腹能使人昏狂失志。这里作迷惑、毒害解。
  10. 窆(biǎn贬):埋葬。
  11. 尻(kǎo考):脊椎末端之尾骨。
  12. 小君:诸侯夫人之称,也称“少君”,见《礼记•曲礼》。本句是说仆人们以夫人之礼对待狐妾。
  13. 先期牒拘:事前发文征调。牒,这里指传票。拘,调集,征调。
  14. 内署:官府内院。指刘的内宅。
  15. 汤饼:汤面。
  16. 咄嗟何以办:怎能一声吩咐就可以齐备呢?咄嗟,使令声。
  17. 无已:不得已。
  18. 蒸腾:热气蒸腾。
  19. 山东苦:即下文“瓮头春”酒。大约是一种泛微绿色略带苦味的家酿甜酒。
  20. 罂(yīng英):一种小口大腹的酒坛。
  21. 伧(chēng称)奴:下贱奴才。伧,鄙贱。
  22. 则亦已耳:也就罢了。
  23. 张道一:其名又见卷四《胡四相公》篇,称“道一先生为西川(或作州)学使”,二篇所言当为一人。吕湛恩注尝疑此人即莱芜张四教,“道一或其别号”。虽未言所据,而吕氏之疑当非无因。按据有关记载,莱芜张四教,字芹,顺治三年丙戌科进士,顺治六年至九年任山西提学使,擢陕西榆林道参议,以迕当政罢归。王士《居易录》尝载得诸传闻之佚事一则,略谓:张以部郎居京时,尝纳一婢甚丽,自称东御艾氏女。后携之赴山西提学任,途经一驿,见雉起草间,感之而孕。到官后生一子即殁。殁前自画小像一帧留箱奁中。自是每夜必托梦于张,而预告其休咎。张悬像别室,食必亲荐。一日误以羹污其上,夜梦妾怒诘之,天明则画已失去。异日,张以故谒巡抚,见屏风画美人绝肖其妾,因屡目之;巡抚因问。张述其故,巡抚乃掇赠之以归。归后复见梦如昔矣。妾尝谓张不利宦途,稍迁即宜为退休计;及秩满迁榆林道参议,遂罢归,果如妾言。渔洋此一记述颇可佐证吕氏疑似之说,亦可从中略见聊斋故事移花接木改造传闻之某类特点,故附赘如上。总之,小说家言本不必尽合于事实,况皆得诸传闻,客有异辞,固不可执此以议彼者也。
  24. 以桑梓谊:以同乡的身份。《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和梓树,古人常种于宅旁,以供养生送死。后遂以之作为故乡的代称。
  25. (sānsān三三)之老:谓白发下垂的老人。辛弃疾《行香子•云道中》:“岸轻乌,白发。”
  26. 反卷:归还画有狐妾像的画卷。
  27. 烈烈:形容声音激越。
  28. 丈人:岳父。古时称“舅”或“外舅”。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
  29. 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明清为开封府,汴梁是它的旧称。
  30.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神。《竹书纪年》等多数古籍认为姓冯,名夷。又名冰夷、冯迟。顾炎武谓河伯因国居河上而命名为伯,见《日知录》二五“河伯”。
  31. 库藏(zàng葬):仓库所储之物。
  32. 剖:谓分辨明悉。
  33. 大劫:大难。劫,由佛教所说“劫灾”而来,比喻难以逃脱、不可避免的灾难。
  34. 解(jiè戒)饷云贵间:押送军用粮饷到云南、贵州一带。饷,军粮,也可泛指军队俸给。
  35. 吊:哀怜,慰劝。
  36. 姜:明末大同总兵官,一六四四年,李自成义军入云中,以城迎降。同年六月,复杀义军首领柯天相等,以城降清。一六四八年,姜又连结义军余部抗清,北起大同,南至蒲州,陷山西州县多所,清廷派多路重兵镇压,至次年八月始被剿平。事详王士《香祖笔记》四、《清史稿•世祖本纪》。
  37. 汾州没为贼窟:据《世祖本纪》,姜部陷汾州在一六四八年四月。九月收复。
  38. 仲子:次子,即上文的“二公子”。
  39. 官僚:汾州长吏及其下属。
  40. 公出:因公外出。
  41. 罢误:又叫“诖误”、“误”。官吏因他人他事牵连而受贬黜责罚。
  42. 饔飨(yōngsūn雍孙)不给:犹言三餐不继。古人每日两餐,早餐叫饔,晚餐叫飧。不给,供应不上。
  43. 窘忧:困窘忧愁。
  44. 借谋得脱归:谓借助于狐女的谋划得以脱身还乡。
  45. 数事:几件东西,犹言“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