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4页)

赵珍珍已经一个月没来农场了,虽然中间寄过几瓶麦乳精给他,但他翻遍了包裹,只字片言都没有。

越是这样,他越是能感受到妻子的愤怒。

结婚八九年,他和赵珍珍从来没有过什么大的矛盾,最多是拌几句嘴,但很快就会和好了,闹到现在这种情况还真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而且这种状况是他单方面造成的!

王文广当然十分后悔,但他一想到这样的话妻子和孩子就不会受到他的牵连了,心里又会特别欣慰。

但正因为此,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了。

王文广又开始失眠了,他尝试着用以前的办法,每天只想一个人,用切片式的回忆来阻止自己的大脑,然而这次这个方法却失灵了,以前觉得只想一个人,回忆串起来很像奇怪的默片,让人无端觉得发笑,但现在的问题是,他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了。

起赵珍珍,就会想起孩子,想起一个孩子,就会想起其他三个孩子。而想起任何一个孩子,都又会想起赵珍珍。

夜里十二点外面的巡逻队换班,他每次都告诫自己不要想了,然而大脑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很多时候,他都是一个人躺在床上,闭着眼清醒的捱到天亮。

一个人白天要干活儿,吃的不好,睡眠更不好,这样的结果就是王文广又瘦了不少,两只眼睛下面乌青一片,脸上的菜色也更明显了。

实际上,不光是他,农场很多人现在的脸色都又灰又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吴教授突然带着孩子来看望丈夫了。

梁校长笑得嘴巴都咧到耳朵后面了,这天放工后,他直接提着一大包吃食就去找王文广了。

吴教授带来的东西很多,有蛋糕,有饼干,有肉脯,有干枣,有奶糖,四瓶麦乳精,还有一包蒸熟的腊肠。

梁校长以前没少吃赵珍珍带来的东西,很大方的说道,“文广啊,你想吃什么你先挑!”

王文广没跟他客气,拿了两根腊肠,两袋肉脯,还有一包奶糖,但不知为啥心里还有点酸,又伸手拿了两根腊肠,笑嘻嘻的说道,“要是能喝一杯就好了!”

梁校长有点心疼腊肠,这可是他妻子亲手做的呢,以前虽然吃了不少赵珍珍做的东西,但焖鸡块熏肉腊肠这些,王文广这个小气鬼从来都不肯分一点给他的!都是藏起来自己偷偷吃掉的!

要问他是如何知道的,哼,他现在新添了一个本领,只要房间里有肉味儿,无论藏的多深他都能闻到!

说到酒,梁校长目光闪烁了一下。

知夫莫若妻,他不光是烟瘾很大,酒瘾也不小,以前在家的时候,每天都要喝上半两的,来到农场一下子喝不上了,早馋得不行了!不过,吴教授也没拿多,就拿了两瓶普通的高粱酒。

梁校长宝贝似的藏起来了,预备留着一个人慢慢喝。

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要不今天咱们喝一杯?”

王文广郁闷的很,正需要借酒浇愁,就说道,“好啊,你有酒?不准藏私,快去拿!”

实际上梁校长是多虑了,王文广的酒量不好,也就能喝点啤酒和低度数的红酒,高粱酒这种烧刀子,他只喝了一杯就被干倒了。

梁校长才喝出点趣味来,他把王文广扶到床上,拎着酒瓶子回去自斟自饮去了。

王文广这种不是真正喜欢喝酒的人,压根儿体会不到一个人喝酒的快乐!

梁校长美美的喝了一杯,又咬了一口满嘴流油的腊肠,乐滋滋的想到,妻子吴教授说了,中秋节还会来看他。

吴教授是个十分坦然的人,她跟丈夫解释了为什么一直没来探视,固然一方面是因为丈夫信上的话,还因为家里父母亲戚的意见,他们吴家在当地算是有名的人家,倒不是因为有钱,而是他们祖上就出过不少名人,现在的这一代也不错,她的叔叔,堂哥都从政,前一段的局势太紧,都劝她等一等再说。

但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局势似乎没怎么变,而且各地运动越来越激烈了,虽然家里人仍旧不希望她来农场这种地方,但吴教授有自己的想法,她虽然不懂政治,但事情已经过了几个月,她那叔叔和堂哥也没说出来什么定论,事情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而且丈夫一个人在农场,说实话她有时候很担心,就偷偷准备了一些东西,带着孩子来农场了。

看到又黑又瘦的丈夫,吴教授很后悔没早点过来。

梁校长一边喝一边笑,笑着笑着就喝醉了。

惠阳县临海,其实夏天炎热的时间很短,基本上过了八月中旬,一早一晚就很凉快了,赵珍珍觉得,时间已经够长的了,而且孩子们马上要开学了,大宝二宝虽然没说,三宝四宝已经多次提出想爸爸,要去看爸爸了。

的确应该去农场看看了。

经历了一波抢粮慌之后,现在的情况有所好转了,但并不是老百姓不想买粮了,而是粮店每周就开一次门,且每人限购十斤,这样能买到粮食的几率提高了不少,只要早早去排队,基本上都能买到,但你想买多是不可能的。

一般工人家庭的日子都不好过了,何况还是农场那种地方!

赵珍珍想来想去,觉得天气已经转凉了,经过油炸的东西放上四五天是没问题的,就把一整只鸡剁成块儿腌制后下油锅炸了,还顺便炸了些葱油饼。另外还准备了四瓶麦乳精,几包饼干,奶糖,还有肉脯。

本来肉脯这种东西很贵,她是不舍得买的,但想到也许很快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了,就狠狠心,隔三差五就去百货商店的食品专柜买上几包。

最近她手头比较宽裕。

这两个月工会的工作不忙,赵珍珍就趁机跑了跑惠阳的各个供销社,本来夏天雪纺的销路就很好,她拿到了不少订单,最大的客户惠阳百货商店,除了之前订购的那一批囤货,前后又进了三四次货,每一次进货量都不小。

光是这一项,她就挣了一千一百块。

赵珍珍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还从来没一下子挣过这么多钱,不过,等夏天过去,国棉厂销售科那个高龄产妇休完了产假和病假,就会重新上班了,到时候惠阳的布匹销售就要交出去了。

即便如此,她也十分满足。

但手头上再宽裕,赵珍珍也绝对不会乱花钱,吃了买吃的十分大方之外,其余都是能省则省。

孩子们个头窜得快,以前每一季都会给孩子做新衣服,在平城的时候,即便是学校大力推广勤俭节约的时候,她也从来没给孩子穿过补丁或者缝接的衣服,都是用囤起来的废布做新的。

但惠阳和平城还不一样,老百姓更不讲究,甚至有些单位机关家里的小孩穿得也不好,裤子屁股上打个补丁或者将裤管接长,上衣前襟打个补丁或者袖子借一段,都是很平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