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第2/5页)

她如此迷人,脸色如此红润,长得如此精致。她看起来如此精神、如此健康,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孩子,显得热情而活力四射,洋溢着美、善良和魔力。他看着她,内心涌起一丝苦楚,还有一丝莫名的喜悦和悲伤:时间和宇宙的永恒之光洒落在她身上。大街人行道上熙来攘往的脚步声,昔日对魔杖和钥匙的渴望刺穿了他的五脏六腑——因为他相信这个神奇的世界或许能打开他的心扉,而且这一切都是他看见她的时候想起的。那是十月的某个晴朗午后,这一天他二十五岁。

他转过身大步朝她走去,她也匆忙向前赶来,他们气喘吁吁地站在一起,颤抖地紧握着彼此的手,站在那儿,喘着粗气,一时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噢!”——她说话时还喘着粗气。“我是跑来的!……我看见你走了——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接着,等她稍稍平静一些后,她看着他微微责备道:“你打算走掉吗?”

“我以为——”他停住了,脑海里思索着,不知道该说什么。在这令人陶醉的喜悦和宽慰中,他想了想说道,“我等你了,”他脱口而出。“我在那儿几乎等了一小时——你说过十二点见面的。”

“啊,不,亲爱的,”她轻声说道,“我告诉过你我十二点要和一个顾客见面,我会晚几分钟到,对不起——不过,我说的是十二点半。”

他宽慰、幸福的感觉仍然很强烈,所以几乎没有听到她的解释。

“我以为——我就不打算再等了,”他突然说道,“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啊,”她再次轻声说道,但声音中透出责备的口吻,“你怎么能那样想呢?你知道我肯定会来的。”

直到此刻,他俩才从紧紧的拥抱中松开,由于激动他们之前一直抱得很紧。他俩后退了一步相互打量着对方,她露出了迷人的微笑,他也不由自主地咧嘴笑着,内心满是欢喜。

“嗨,年轻小伙子,”她高兴地大声说,“二十五岁的感觉怎样?”

他仍然笑着,傻傻地盯着她,结结巴巴地说:“感——感觉不错——天啊!”他大声叫起来:“你穿棕色的裙子真漂亮。”

“你喜欢这个——呃?”她急切而欢快地问。她摸了摸裙子的胸襟,这和她头天晚上在剧院里穿的那件红裙子很相似。她就像个孩子似的对自己的衣物充满了自豪和满足,“这是我的一件印度裙子,”她说,“一件莎丽服,如果你喜欢的话,我会很高兴的。”

他们手挽着手,依然注视着对方,他们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忘却了身边经过的人群和这座城市。他们一起朝前走去,走下通往大街的台阶。他们在路边停下脚步,这时才清醒过来。

“你知道吗?”她看着他,开始怀疑地问,“我们要去哪儿?”

“啊!”他镇静了下来,猛地回过神来。“对了!我想我们还是去一个我比较熟悉的地方吧——西区的一个意大利餐厅。”

她把手提包从胳臂上取了下来,轻轻地拍了拍。

“我们庆祝一番,”她说,“早晨我领到薪水了。”

“啊,不,不用你付!这次不能让你付,这次是我的生日聚会。”

与此同时,他拦住了一辆出租车,为她打开了车门。他们上了车,把地址告诉了司机,车子穿过市中心朝他选定的地方驶去。

这是西四十六号大街上的一间意大利地下酒吧,位于一排褐石砌成的建筑之间,几乎每幢房子都有类似的酒吧。当然那个时候的纽约肯定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地方,没有哪家和这家乔氏酒吧有本质的不同。

这里的环境和设计是几年前美国颁布禁酒令后完成的,几百万纽约人都熟悉这种千篇一律的风格。酒吧的入口直通地下室,需要通过一扇开在褐石台阶下面的格栅门。要抵达这扇门,人们需要从人行道再向前走一两步,来到以前曾是地下室通道的采光井,按一下按钮,然后再等一等。不一会儿,地下室的门就会打开,一个男人从里面走出来,透过门的格栅向外窥视着,如果他认识来访者就会放他进来。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室内的陈设也同样十分熟悉,数千个酒吧具有相同的设计风格,纽约市的房屋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一条狭窄的过道从房子的前端通向后端,其末端是厨房;人们走进之后,在他身体的左侧是一个专为女士准备的衣帽间,右侧是一间稍大、但却昏暗狭窄的小酒吧。从这间酒吧穿过一扇门便来到了餐厅,餐厅的规模和酒吧差不多。在走廊对面有一间更大的餐厅,是把两间屋子里的隔墙打通之后构成的。

楼上是房子的第一层,那里还有一些别的餐厅,如果需要,还有单间。再上面——就无人了解情况了——那里有更多的屋子和客房,面容模糊的住客们在那里进进出出,踩着陈旧楼梯的地毯轻柔地上上下下,快速、小声地走进通向上面房间的入口。这里的生活显得神秘而变动不居,就像夜生活一样,很少有人怀疑过这种生活,也很少有人感受过这种生活。这里的生活没有喧闹、欢快和喜悦的气氛,没有醉汉含混不清的声音,没有地下室酒吧的嘈杂和喧嚷。

这间酒吧的老板长得又高又瘦,脸色憔悴,透出一种病人般的忧伤。不知何故,人们喜欢他这种淡淡的愁绪,因为人们能感受到、也能体会出他正直、友好的品格来。他是意大利人,名叫波卡利波,自从他接受洗礼得名乔赛普之后,这里的老顾客都把这个地方称作“乔氏酒吧”。

如果有人愿意探索那个汇聚过数百万身份卑微的城里人、绝妙的地下室生活的话,他会发现乔·波卡利波的过去一点也不陌生。乔就是那些朴素、文雅、正派之人中的一位,他们被具体的环境、时机、堕落、堕落时期提升到一个较高却极不理想的地位,他们并不喜欢这种冷酷的改善。

在禁酒法颁布之前,他是一家大酒店的服务员。他的妻子也在这里负责寄宿公寓的业务,她的房客大多是演员、杂耍表演者,以及形形色色、衣冠不整的戏剧界人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妻子偶尔也会应客人之要求为他们提供伙食。乔的厨艺相当出色,因此每逢“休息日”便会准备一顿周末晚餐,那些付了伙食费的房客都会受到邀请。对那些房客来说,这个理念真可谓一种特许,但是慢慢地人们都知道了:伙食很便宜,饭菜非常好吃,吃过的人还会继续前来,而且再来时还要带上他们的朋友。直到后来,乔的周末晚餐开始有了名气,乔和他的妻子就只好任劳任怨地为房客们劳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