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第2/2页)

今年秋收之后他们就要还朝,来日往各省及府州推广种田良法,自也要担上平抑粮价的重任,如今便开始引起朝中物议,应对商家压价之事也不早了。

他们这就回去替宋时请人——

或者都用不上这个“请”字,只要把宋时的名字,把他这大俗大雅的底本递上,当今朝中诸公、乡野名士,哪个不甘愿倒贴银子替他写戏的?

这几位朝臣都是负着皇命而来,有上密折的权力,往京里递书信时叫驿传夹带一两封私人信件也无人说什么。他们既受了宋时的请托,回去后便各各写信,附上删节掉硬广部分的文稿,与请安折子夹在一起,送到急递叫人投递。

急递铺的速度自然比驿马更快,不过十来日间,那封书信就递到了大使徐贤手中。他原以为只是通僚报平安或是寄思君思友之情的书信,打开内页却见宋三元邀他写院本云云,惊得他险些拿不稳书信。

他竟然要写宋三元的新戏了!

信里还附着那出戏原本的底稿,文字质朴清通,却将生民多艰之态写得栩栩如生,令观者不禁为之心生哀戚。

他将那份文稿从头看到尾,再转回来反复看了几遍,心绪纵横,叫小厮拿帖子请人,先和同道好友喝一顿酒,再准备将这文章改编成剧本。

那篇《多收了三五斗》删改后的原文不过千把字,要将其改成四幕杂剧,又不能变换了文章本意,实非易事。他那里改改删删,删删改改,又往汉中府寄了几趟已成稿的部分供宋时校阅,不觉时光渐渐流逝。

这其间他又收着过几回汉中府寄来的信:有人物小像,指定了人物年纪、外形,衣衫形制、配色;有事发地点、时局背景;有宋时亲自写的人物、故事分析,告诉他这部戏以悯农为首的核心要义……

从汉中府往京里寄信,似乎比京里往汉中寄信还快些,正是因为汉中府诸官送信都是夹在请安折子里送往京师。

这些折子名为“请安”,实则并无只写一句“臣某某恭请圣安”就算了的,而是以请安为名,奏报他们在汉中学习的进度:

不只是学种嘉禾,宋时还领他们去了他的汉中工业园区,带他们体验到了现代——或者说近代——联合工业相对于传统手工作坊碾压式的强大和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