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5章 季铭发威(第2/3页)

结果还没发出去,就滴滴滴的消息声音。

“周姐,季铭感谢词提到你了。”

“你被季铭点名了。”

“原来是你把季铭挑去演《雷雨》的?”

“行呀,伯乐和千里马,剧坛佳话啊。”

啊,周姐一下顿在那里,心里好生复杂。她不会矫情,当初确实她给了季铭一个开始,这对他很重要,包括话剧演员的背景,也为季铭实力派的人设奠定基础。但坦率的说,以季铭的水准,还有中戏的平台,冒头是必然的,她并不是从沙堆儿里救出来一块金子,她只是他早一步把他从金矿里带出来。

她帮了季铭,季铭也给了她很多回报——单单说作为季铭在国话最亲近的人,她和葛副院长,和周院之间就多了太多交流机会,从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升为正职,也绝对离不开这一层。

只能说,有这个缘分吧,就不必计算那么多。

“又怎么了?”

“季铭在说感谢词儿的时候,提到我当初挑他进组的事儿了。”

“呦,”周姐夫眼睛瞪得大大的:“你这算是变相登上了颁奖台?值得庆祝啊。”

“好呀,就当给季铭庆祝了,怎么庆祝?”

“给我加一千块零花钱,你觉得怎么样?”

“……最多三百。”

“得嘞!感恩的心,感谢季铭,伴我一……感谢老婆,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出去嗨皮。”

周少红对这个活宝老公也是没办法,孩子都那么大了,她快手编辑了一条朋友圈,句式都跟去年差不多。

“小弟季铭凭借在《末代皇帝》中的演出,荣膺本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首奖,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对他一贯的支持和帮助。「撒花」「撒花」”

——“恭喜恭喜。”

——“周姐也上台了呀,哈哈,恭喜啊。”

——“这个弟弟认的值。”

——“牛哔。”

去年她还要担心,有些人会认为她蹭热度呢,真把自己当季铭姐姐了,但今年就不必担心了。虽然季铭并没有郑重其事的感谢她,但这种时候,能点名说出来,就意味着人家心里百分百认同周少红是他的伯乐。

无可置疑。

……

“季铭夺白玉兰戏剧奖,问鼎话剧最高荣誉。”——这是沪上的媒体。

“国话演员演人艺大戏,季铭获沪上白玉兰主角奖肯定。”——这是京里媒体的。

“在宁掀起观剧旋风的《末代皇帝》,主演季铭夺权威戏剧奖项白玉兰奖首奖!”——这是金陵媒体的。

金陵媒体的文案,可以应用于杭城、长安、天府、荆武等掀起过《末代皇帝》热潮的各大城市。所以说话剧落地的好处也体现在这一点,当地媒体会觉得你跟他们有情感联系,就愿意重点报导里,往年即便报白玉兰,也就是一条过,哪像今年,好些地方大媒体都正儿八经给了娱乐版的头条,顺带再聊一聊《流浪地球》《遇仙降》啥的,给那些网络触及不到的老百姓群体一个印象——呦,现在出了个大明星了,叫季铭,电影电影厉害,话剧话剧厉害,还拿了好多大奖。

老百姓靠什么知道一个演员牛哔不牛哔?还不是靠媒体吹?靠嘴巴传。那些喜欢看报纸不喜欢看电视上网的,很多都是各个小区、村子里头最喜欢吹牛哔的,一天照三顿饭去村头村尾小花园上班似的吹。

季铭的名字也是从他们嘴里流传出去。

“哎,说到明星,最近有一个小年轻,不得了哎……”

“你们讲,要是个个都像这个季铭是不是?都像他一样,我们做家长的,也不会那么担心孩子追星嘛,对伐啦?怕的是追星追到那种没素质的,今天吃什么药啦,明天又出轨啦,后天又违法啦,哎呀呀那种人怎么好当公众人物的呀,国家就是要好好治理他们,把娱乐圈搞一个朗朗乾坤啊。”

——好像娱乐圈朗朗乾坤,你们家小孩就能飞升一样。

这一波奖项,对季铭来说,还是意义匪浅的。其实就像那个漫画一样,挖井,挖的离泉眼还差一锄头,挖一百个坑都没用,必须那一锄头得下去——季铭也是这个道理,票房啊,戛纳啊,蒙特利尔啊,都在不断地靠近泉眼,但要是没有这种落地的口口相传,始终他就只是一个网上巨星,同温层里头的巨星。

……

颁奖之后,季铭拜访了几位沪上话剧届的前辈,丛明生呀肯定得去,另外马老先生也得去,一路下来,混了个脸熟。然后才转向黄埔小剧院,剧组已经在小剧场和周边布景布的差不多了。

大景就是舞团——片子里叫“红星舞团”,然后就是杨鸣家里,另外还有一些街道部分的戏,要移师到沪上的其它两条街上拍。

“听说你又拿大奖了?”

“哈哈,是舞台剧领域的奖项,我之前不是演了《末代皇帝》么,贝托鲁奇那部电影的同名话剧。”季铭笑笑,心情不错:“谁告诉你的?”

“剧组都在谈论,我很难听不到。”

季铭了然点头,显然季铭的每一点成绩,都将成为《默》的信心。

“嗯?”季铭抬头的时候,正好看见翻译小哥一脸欲言又止,并不是想要拍他马屁的意思:“怎么了?有什么事儿发生了?”

爱丽丝转头看向翻译,肩膀垮了一下。

“好吧,我来说,你别问他了。剧组有些人,可能因为沟通不畅的原因,在布景和准备的时候,配合的不是特别好。不过并没有影响到进城,我可以摆平。”

欺生?

季铭说实话,挺不好意思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愤怒,而是好奇——严格来说欺生,或者说大欺小,权力大欺负权力小的,资深的欺负新来的,之前谭子阳就被欺负过,他自己却没有。

《雷雨》的时候,剧组气氛非常好,完全没有这种破事。

后来也就没机会了,牛哔了嘛。

这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课题。

“让翻译跟我说说,这很严重,爱丽丝,你是导演,或许因为我做得不好,让一些人认为你在剧组缺乏权威,这肯定会影响效率。”

爱丽丝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我只是觉得,不论是我来中国工作,还是中国人去意大利、欧洲工作,其实都一样,都必须面临这种挑战,你不能天真地认为剧组每一个人都对工作百分百地热忱,这也是我必须克服的问题。哪怕以前在意大利拍《拉扎罗》的时候,在意大利本国,我也还是要处理剧组的问题。”

“或许吧,但我应该知道一下,他们做了什么。”

季铭的坚持,爱丽丝是没法拒绝的。

她跟翻译一块,把事儿给说了。

爱丽丝肯定是比季铭来得多的,整个布景,她都根据此前设计的分镜来安排。所以就必然要去指挥布景和道具的工作人员,她是个语言不通的老外,在中国又没什么知名度,还是个女人,难免会被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轻视,人家就糊弄她,说这个这个不能那么放,强度不行。然后还挺放肆的用中文嘀咕她,起一些不尊重的外号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