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3/3页)

裴皇后听见太医的话,面上半点神色也不显,眉眼冷淡。

其实沈贵妃私底下对景成帝用药一事她与太子更是早就知晓,不止如此母子二人还着手替沈贵妃处处隐瞒。

等着就是沈贵妃自己作死自己。

景成帝的妻小及妃子在不知不觉中竟连手欺瞒,如今昏迷不醒的帝王,可说完全不知自己早就入了套。

裴皇后本就不稀罕景成帝的疼宠,就算沈贵妃再如何盛宠,她心里也不会有任何波澜。

再加上,景成帝早就在十多年前就告诉过裴皇后,因沈贵妃父兄握有几十万的兵权,他十分忌惮沈氏,更担心沈氏拥有过多子嗣,到时会起了造.反之心。

沈贵妃压根儿就不知道,当年她诞下凌朗不久,景成帝就暗中给她下了绝子药。

才会不论沈贵妃承宠频繁,却始终不曾再怀上孩子。

而裴皇后则是当初在生完凌容与不久,就自己给自己用了绝子药。

是以她与沈贵妃两人虽然十几年来承宠不断,却始终未曾怀上一子半女。

景成帝浑然不知,自己之所以子嗣如此稀薄,完全都是咎由自取。

裴皇后服了绝子药一事,凌容与前世就知晓,裴皇后当初仙逝之前,不止将自己与牧逸春的那一段全说给太子知晓,就连他之所有没有任何兄弟姊妹,也是因为当年她的一己之私。

裴娆心中一直都只有牧逸春,仅管当皇后多年亦未曾变过,只是两人都曾付出惨痛代价,如今才会不相往来,行同陌路。

“先将皇上抬回干清宫,至于沈贵妃……”裴皇后淡淡扫了已经换上一身干净衣物的沈贵妃。

裴皇后话未落,就见凌容与供手道:“母后,父皇向来身子健朗,不可能因此事就突然昏厥,儿臣觉得事有蹊跷,建议先让太医们将毓秀宫中的燃香都查过一遍。”

母子两人悄然对视一眼,神色自然,一搭一唱。

凌容与神色冷峻,淡然启唇:“正好御医及太医们都在,不如现下就让他们查上一查。”

“也好。”裴皇后颔首,肃容命令道,“赵太医、许太医,立刻上前查探香炉。”

刚才景成帝一度没了气息,沈贵妃大失方寸,再回过神来时皇后与太子都来了,她根本来不及处理燃香。

听见凌容与的话,面色登时惨白如雪。

“太子岂可血口喷人,如此污蔑本宫居心何在!谁都不许乱动本宫宫中之物!”沈贵妃故作镇定,欲厉声喝止太医们上前探查。

可惜就在裴皇后下完命令不久,赵杰与其他几名太医已经上前探查起金炉中的燃香。

沈贵妃来不及阻止,其中几名熟悉香料的太医们已脸色一变。

“禀皇后娘娘与太子殿下,沈贵妃燃香之中掺有极少量的迷.情香。”赵杰率先开口。

之前宁老夫人寿宴时牧婉清与盛欢就曾中过迷.情香,赵杰可说对这香味再清楚熟悉不过。

其他几名太医亦纷纷附和。

沈贵妃罪证确凿,裴皇后当下就命人将毓秀宫的宫人都压到慎行司拷问,沈贵妃则皆时幽禁于毓秀宫,待景成帝醒来后再为发落。

……

景成帝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居然被下了虎狼之药,心中气愤不已。

年过五十的景成帝,体力已大不如往,与妃嫔们缱绻之际渐感力不从心,因而寻找了许多法子来调养自己的身子。

近半年来,景成帝在沈贵妃与淑嫔那再展雄风,他原以为御医为自己的调养见效,想不到他居然整整半年,身中迷.情香却毫无所觉!

景成帝大怒,不止将沈贵妃降为嫔位更立刻要她搬出毓秀宫,将她赶到了揽月轩。

揽月轩如其名,位于六宫最偏远之处,四周空旷,夜晚唯有月相随,堪比冷宫。

沈贵妃被降为沈嫔又被发落到了揽月轩,最舒心的莫过于淑嫔。

自从她有孕之后,沈贵妃就处处刁难她,如今沈贵妃失了势,她又有孕在身,若是来日诞下皇子,她便有望升妃。

淑嫔心中的如意算盘可说打得极好,可惜人算永远比不上天算。

景成帝得知自己被算计之后,便对后宫妃嫔们心有存疑,派人到每个妃嫔住处翻箱倒柜,更把平日香炉里的燃香与茶水、食物,都让太医们细瞧一遍,就连皇后的凤仪宫也未曾放过。

裴皇后素来不喜与景成帝亲热,自然不会使手段,可淑嫔就不一样了。

她为新进妃嫔,若没能在景成帝一开始对她还抱有新鲜感时,就尽快怀上孩子,再过几年到了景成帝百年之后,她一个没有子嗣的小小嫔位,将来可是要跟着帝王殉葬的。

淑嫔早早就为日后谋划,是以也曾与沈贵妃一样,使了小技俩,才会在短短两个月就怀上了孩子。

景成帝不知道,自己每每来到永福宫时,淑嫔都偷偷在点心之中掺进了些虎狼之药。

由于量稀少且那也不是毒,太监们试毒时自然试不出个所以然,景成帝也吃得浑然不觉。

这些点心食物都是永福宫的小厨房做的,小厨房的宫人在景成帝的人马查探时,因过于惶恐而不小心露出马脚。

淑嫔给景成帝吃食的汤饮点心中,下了虎狼之药的事这才爆发出来。

如此一来,原本愁眉不展、百思不解的御医们终于知道,为何景成帝会在短短半年之内,健康就急转直下。

这些药,偶尔用尚可,可若长期服用那就伤身,景成帝的身子如今已亏损严重,才会不论御医与太医们如何为他调养都补不回来,几乎日日缠.绵病榻。

景成帝病况急转直下,终日卧病不起,就算他再不想,也只能下旨,命太子监国理政,代他处理一切朝中之事。

帝王病重,太子监国,消息一出,朝局动荡不安,朝野上下更是人心惶惶。

文武百官心里隐约知道,这大梁的天,恐怕是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