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2/2页)

眼见又有几个臣子被他说动,对宗启颢的决定产生怀疑,宗启颢干脆召了萧逸明御前对答。

如果选择开战,各个利益派别还要掰扯一阵,如果选择和谈,大家又能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坚定的臣子在权衡利弊后,也慢慢动摇。

接过小太监送上来的茶盏,萧逸明慢慢抬起眼看上方的宗启颢。

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换过动作了,然而目光也没有落到他们底下这些臣子身上,似乎陷入沉思中。

实际上,讨论了这么久,在场的臣子皆是饥肠辘辘,身心俱疲,甚至还尿急,茶已经没几人敢再喝了。

有耐不住的臣子偷偷揉了揉肚子,有些幽怨:陛下,你就不饿吗?

可宗启颢一直不放人,他们也不敢开口说回去,只能继续围绕几个问题反反复复讨论。

“萧大人……”有人小声叫萧逸明,“你说陛下是不是要憋死我们逼我们拿出个可行的方案来?”

“不是没有可能。”

萧逸明回答时的表情太过端正,问话的人被唬了一跳:“我就说说,陛下不会真是这样想吧……”

对比起上朝前,诸位臣子都能预先吃点热粥汤包垫肚,宗启颢这次没有往日的开明,像是要他们真心实意地赞同并拿出可行方案,才会放他们走人。

萧逸明轻声道:“陛下是铁了心要开战了,按照他的要求规划,秋收后就要备齐,入冬就要开战。”

“这怎么可能?我们根本就没准备好,陛下未免操之过急了,再准备几年,届时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一口气将外族打散,难道不好吗?”与萧逸明搭话的人连连摇头,萧逸明陈述完理由后,他就坚定地站在萧逸明这一方。

萧逸明没有答话,宗启颢的设想看似异想天开,但并不是真的不能成。

西南旱灾已经得到恢复,特别是不少百姓在农政官的督促下改种染料作物后,户部估算夏收后改种粮食,西南的秋冬来得慢,秋收之后,也能恢复到六七成,特别是改种了新的经济作物,接下来只会越来越好。

是他稍微夸大了事实,引导朝臣转变态度。

——因为他需要和谈。

和谈会让他的官途更加顺畅,而且……那个人的目光也会投注到他身上。

萧逸明不想错过这一机会。

现在他也很成功,宗启颢做决策,并不会一意孤行,而是多方听取意见,与朝臣配合,有这样的君主,君臣相处自然是和谐又畅快,但是如果在大部分臣子反对的情况下,另外一小部分臣子也处于动摇观望的状态下,宗启颢就会陷入孤立的尴尬境地。

宗启颢不想显得自己太过独断专行,可是他又无法说服朝臣和他站在同一线,赞同他的决策。

萧逸明抿了抿干燥的嘴唇,微微勾起嘴角,宗启颢想做明君,他就成全他,不过这明君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运势好体现在萧逸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他提出的建议,必然是对的,就算一时只有少数人赞同,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他反对的人也会幡然醒悟,而一直和他作对的人,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还好他不是个喜好胡搅蛮缠,要不然这世道还不得乱了套。

外臣不能留在宫里过夜,皇宫前廷大门即将落锁,留给宗启颢的时间不多了。

萧逸明振了振衣袖,调整好坐姿,好整以暇慢慢等待。

值守在外的守卫忽然找到门前的太监,低声说几句后,门前的太监扶着拂尘,无声快步入了殿内,向高台上的姜伟汇报。

萧逸明目光一凝,望向门外,只能看到几个在外当差宫人的影子,灰色的影子被拉长投到殿内地上,只剩下一点尖顶。

他忽然有些心绪不宁,没有刚才的从容了。

在听完下属的汇报后,姜伟靠近宗启颢轻声道:“陛下,殿下来了,在议事殿外等着。”

“阿宁——”宗启颢骤然醒神。

在场的臣子时刻注意宗启颢的动静,看到他忽地站起走下金阶,皆不明所以。

萧逸明没有听清楚,但是看口型并不难猜到,他往前走一步,向外望去。

“萧大人,陛下这是……”

萧逸明肯定道:“殿下来了。”

宗启颢三步并作两步走出去,没一会,就有一架轮椅被抬上石阶,进入殿内。

群臣一时哗然。

围猎时见到祝斯宁,还是能跑能跳,没想到秦王一走,对方就坐轮椅走哪里都需要人推了。

“外面风大,阿宁先在一旁等着可好?”

祝斯宁点点头,任由宗启颢抱着上了金阶,坐在姜伟临时搬来的椅子上。

有眼尖的臣子看到祝斯宁身边的宫人拎了食盒,露出了然的神色:“原来是送饭来了,我说陛下怎么不饿……”

他还没成家,等回去还要对着冷锅冷灶,这样一想,不由凄然:“殿下一来,陛下就忘了我们了,这事儿到底咋整啊,我想解手吃饭了。”

萧逸明神色不变,看着金阶上。

宗启颢抬手替祝斯宁将鬓边散落的头发整理好,与他说话。

祝斯宁微微仰起头,眼也不眨地看着对方。

萧逸明觉得自己可能是茶喝多了,又被宗启颢饿了大半天,腹内空空泛酸,一阵一阵往喉上涌。

他禁不住捂着肚子俯下身。

“萧大人!你怎么了?”身边的同僚一惊。

台上的祝斯宁和宗启颢同时看过来。

“陛下和殿下看过来了!”

“两人的表情居然是一样的,果然夫妻相这个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

“萧大人?萧大人你还好吧?该不会是有了吧?要不要叫太医?”

萧逸明:“……”更想吐了。

是该叫太医,看下他同僚脑子里装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