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3/3页)

卡拉丁不耐烦地翻着笔记。

“该死,我放到哪里去了?啊,在这里。其时为亨利七世写作的费边,讲述男孩被俘被带至爱德华四世面前,被爱德华用金属手套打脸,随即被国王的手下杀害。细致吧?不过波利多尔·维吉尔(8)更胜一筹。他宣称人被克拉伦斯公爵乔治、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和威廉·黑斯廷斯勋爵等亲手杀害。霍尔在凶手中加了多塞特。不过这些都不能使霍林斯赫德满意。霍林斯赫德宣称正是格洛斯特公爵理查最先动手。你会相信吗?极品汤尼潘帝,不是吗?”

“标准的汤尼潘帝。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内容都是捏造的。要是你能听得下去德高望重的莫尔的一些句子,我可以给你举另一个编造历史的例子。”

“尽管圣徒莫尔让我感到恶心,我还是愿意洗耳恭听。”

格兰特找到他需要的那一段,读道:“某些智者也认为他的大意(即理查的大意)被秘密传达,他支持置他弟弟克拉伦斯于死地;他们认为,他曾公开地予以反对,然而与他热忱地考虑自己的福利相比,弱了几分。那些认为如此的人想象,当爱德华国王在世时,他就已长时间地预谋,要是胞兄国王(重口味的饮食应短命)万一暴卒(他确实如此),而他的儿子年龄尚小,他就能成为国王。他们认为,出于这个目的,他会对克拉伦斯之死而感到高兴,不管他忠实于他的侄子、年轻的国王还是野心勃勃地自立为王,乔治的存在一样注定会妨碍他的计划。不过这一点,现在还不能肯定,基于推测的猜想未免失之武断。”

“这个卑鄙、语无伦次、含沙射影的老家伙。”卡拉丁惬意地说道。

“你能从众多猜测中辨别出肯定的陈述吗?够聪明才行。”

“哦,是这样。”

“你找出来了?真聪明。我必须读三次才能找出来。”

“理查公然反对将他弟弟乔治处死。”

“是这样。”

“当然,在一切‘人们说’的材料中,”卡拉丁评论道,“留给人的印象正好相反。我告诉过您。我不稀罕德高望重的莫尔。”

“我认为我们应该记住这是约翰·莫顿(9)的描述,而不是圣徒莫尔的。”

“圣徒莫尔听起来更好一些。此外,他很喜欢这一事件而把它抄录了下来。”

格兰特,昔日的军人,而今躺在床上,思考着他老练地处理北安普顿棘手的局势。

“他没有通过任何公开的冲突便消灭了里弗斯的两千军队,真是干净利落。”

“要是他们面对冲突的话,我猜测他们更喜欢国王的兄弟而不是王后的兄弟。”

“的确是这样。当然,一个战士比一个写书人有更好的治军机会。”

“里弗斯曾写过书?”

“他写了在英格兰发行的第一本书。他很儒雅。”

“哈!他似乎并未学会,不要和一个十八岁就当准将、二十五岁前就当上将军的人一决胜负。您知道吗,那是让我吃惊的事情之一。”

“作为一名士兵,理查具备的优秀品质?”

“不是,是他的年轻。我总认为他是牢骚满腹的中年人。其实死于博斯沃思时,他才年仅三十二岁。”

“告诉我,当理查在斯特拉特福德接管了孩子的监护权之后,他有没有彻底对勒德洛那帮人进行大清洗?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男孩和所有陪他成长的人都分开了?”

“哦,不是这样的。举例来说,他的私人教师阿尔科克跟他一起来到了伦敦。”

“所以,伍德维尔这边的每个人,根本没有面临即将被清洗的恐慌局面;那些人可能会影响那个反对他的男孩。”

“好像没有。仅仅四人被捕。”

“确实如此,完全是一次极其干净利落、敏锐的行动。祝贺理查·金雀花。”

“我绝对开始喜欢这家伙了。好吧,我眼下要去瞧一瞧克罗斯比寓所。我一想到居然可以看到他住过的寓所就高兴不已。明天我会拿到康明的那份副本,你能了解到他对英国1483年事件的描述,还有罗伯特·斯蒂灵顿(10),巴斯主教,在那一年的6月告诉议会的事情。”

————————————————————

(1)沙夫茨伯里大街(Shaftesbury Avenue),伦敦西区的一条重要街道,得名于第7任沙夫茨伯里伯爵安东尼·阿什利·库珀。——译者注

(2)马尔伯勒公爵(the Duke of Marlborough,1650—1722):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生于德文郡阿什一个贵族家庭。原名约翰·丘吉尔。“一战”“二战”中英国著名的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是马尔伯勒公爵的后代。——译者注

(3)海军拱门(Admiralty Arch),位于英国伦敦中央的历史性地标建筑。完工于1912年,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而筑,其资金源自公众捐款。海军拱门曾被皇家海军和内阁作为居住、办公地点,并在诸如威廉王子皇室婚礼的大型仪式中多次露脸。——译者注

(4)巴斯(Bath)一名来自于中世纪时代,为册封骑士的其中一种仪式。——译者注

(5)康明(1447—1511),法国政治活动家及历史学家,曾先后事勃垠第公爵查理(勇敢者)、法王路易十一、查理八世,被誉为“法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晚年写成《回忆录》8卷,追述15世纪后半期法国的政事。——译者注

(6)咏礼司铎:天主教神职之一,公元1059年的“拉特朗会议”给司铎生活的革新运动增加了新的活力,从这开始,许多主教和大教堂开始创立神职修院。加入神职修院的司铎,必须过共同的团体生活,不能有私人财产。——译者注

(7)图克斯伯里战役:玫瑰战争的一次战役。1471年,勃艮第的勇敢者查尔斯(Charles the Bold)支持爱德华。他提供资金和军队发动对英格兰的入侵。同年爱德华在巴尼特(Barnet)战役击败沃里克。兰开斯特的其余部队在图克斯伯里(Tewkesbury)战役被灭,兰开斯特的王位继承人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王子被杀。——译者注

(8)波利多尔·维吉尔(1470—1555),英籍意大利人。亨利七世时期的史学家。1534年出版《英国史》。——译者注

(9)约翰·莫顿(1420—1500),英格兰大主教。曾获得牛津大学法律学位。玫瑰战争时期支持兰开斯特家族。1461年被爱德华四世流放。理查三世即位后,参与亨利·斯塔福德起义谋划。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后相继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大法官和枢机主教。以“莫顿之叉”(富者有钱纳税,穷者未必真穷)的说法为世人所知。——译者注

(10)罗伯特·斯蒂灵顿(1420—1491),巴斯暨威尔士主教(1465—1491),爱德华四世的廷臣,两次担任英国上议院大法官。理查三世称王的支持者之一,这导致他成为亨利七世报复的对象之一。——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