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第2/2页)

作者以此达成剧情的逆转效果,却也造成麻烦。“侦探靠线索推理出真相,但若他无法确认线索的真伪,以及线索是否完备、齐全,那他的推理正确与否,在作中自然也无法证明”——以上对于“侦探推理完备性”产生的质疑,便是后期昆恩问题的要点。一个侦探对自己是否还有线索没掌握到,根本无从得知,要如何证明他的推理正确与否?还是只能“作者说了算”?

此外,“后期昆恩问题”还有另一个延伸。上述的假线索,很明显是犯人意识到有侦探存在,才会去制造。这些假线索小至现场的一些迹证,大至一具新的尸体。换言之,原本单纯的命案,在侦探插手后会使得线索改变,甚至增加新的牺牲者。这样的侦探是否还有涉入案件的必要?像这种“介入案件的正当性”也成为许多作家在写作时,经常会考虑的部分。

不知你是否已读完《独眼少女》?有了上述的思考,这部作品就不同于一般本格推理。结局揭穿的真凶身份,在“后期昆恩问题”中具有什么意义?“侦探美影”于各个现场发现的不自然线索,是真的?还是凶手伪造?甚至是……?回头看本书的线索与结局安排,便会明白作者是打算对“后期昆恩问题”作出回应,意图相当明显。

熔铸本格推理命题于作品中——这当然还是过去的麻耶雄嵩,只不过,《独眼少女》身为小说的那一部分,包括角色、剧情、结局方面,仍是相当具特色且吸引人的。

(作者为推理小说家,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