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本格推理的胜负手(第2/3页)

“郭宗义的桌上,放置着一本美国作家山姆·斯卡德(Samuel Scudder)创作的最新古典推理小说《死神的重量》。”

这里包含了两个伏线,这位美国作家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山姆·斯卡德这个名字是DC漫画中的一个反派,绰号是“镜像大师”。而《死神的重量》是时晨在杂志上发表过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的密室诡计和对称有关。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就没必要去杂志找这篇小说看了。

谢力曾经说了一句“去一下那边”,当时没有解释“那边”指代的是哪里,当时我还以为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呢。

南溟精神病是由一个叫“班宁顿集团”的企业所控,埃勒里·奎因是著名的两个作家共用一个笔名,其中一人的名字就叫曼弗雷德·班宁顿·李。

……

此外可能还有更多暗示“二重岛”的伏线,但我眼睛已经瞎了。就把乐趣留给读者们吧!

叙述

我们再来谈谈这部小说的叙述和故事。

先说文笔。推理小说有出众的文笔当然更好,如果稍逊也无妨,毕竟是类型文学,看点不在这里。与此相比,我更重视作者足以把故事讲完的文字能力,以及整个逻辑的完整性。文笔,可以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但在完成它讲故事的任务前提下,无需对这一部分过多要求。当然,我并非在为这部小说的文字开脱,相反,我认为比之作者之前的作品,《镜狱岛事件》有了很大的进步。

《镜狱岛事件》在文字叙述上,保持了一贯的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渲染,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时晨依然在这个上面有进步,因为他让故事饱满了起来。这是比较讨巧的写法,用曲折的情节,将故事带到最终的解答,而不是尴尬地憋名言名句,那不是他所长。

之前的时晨,作品遵循着本格推理“案发——调查——调查——侦探憋住——调查——破案”的结构。

在这部作品中,变成了“怎么回事——案发——什么情况——调查——要完要完——调查——我的天哪——侦探憋住——不许憋我们摊上事了——破案”的结构,能不能一口气读完,只取决于读者气息有多长了。

时晨笔下的侦探陈爝,有两个自古以来大侦探的常见病:一个是什么都懂,明明只是个数学家,却连医学方面的知识都知道;另一个是喜欢憋住不说,不等到最后一块拼图拼上,就不解答。其实大家都玩过拼图,别说缺一块了,缺十块都不影响你看图案啊!

主人公的性格不可能说变就变,于是《镜狱岛事件》用了第二条线的主人公Alice,让她在故事中段的时候,就预先点燃一个爆点:她是唐薇!这“一部分真相”在这个地方爆出,就是设置给读者的一个钩子,看似揭晓了什么,实则谜团更重了。

另外,说一下陈爝和韩晋的互动。在陈爝初次登场的《黑曜馆事件》中,这位侦探的一切行为都是一个标准的“神探”,有独特的气场,不与任何人过从甚密,履历里只有天才的光辉,动不动就蹲在地上像个神经病一样写符号,他对整起事件的作用就是一把刀,扎进去,剖开来,完成任务。而韩晋这个助手,自始至终是个旁观者,和读者一样。

但在本作中,陈爝和韩晋的互动多了起来,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误),陈爝的吐槽越来越犀利,天才开始展露其人性的一面,他不再是置身事外完成任务的刀,而是水,润进了整个故事,是不可或缺的血肉饱满的主人公。

时晨用人物和剧情的改变,完成了叙述上的进步。这一点,可能比他在推理上的进步更让我感到惊喜。

推理

既然说到了推理,那么最后就说说时晨最依赖的武器——逻辑。

先说结论,本作的逻辑推理过程,没有《黑曜馆事件》那么密集,但是更高级。

《黑曜馆事件》中的逻辑,数量很多,单独拆开来每个质量也都很高,虽然,它们能拆开来。作者的诚恳体现在他在一个故事中,构思了可以撑十个故事的逻辑桥段。这些逻辑桥段都是“伏线——切入点——联想——排除——收束”式结构,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小循环,这样的逻辑结构已经被国外很多优秀逻辑流作者验证并且多次使用过,是成熟的逻辑链。

数量上无法再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因为一个个堆砌逻辑链最终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牺牲故事。(当然,还有牺牲自己的脑子。)

反之,如前面所说,时晨对《镜狱岛事件》的故事性有了跳跃式的追求,只能牺牲逻辑链的数量,所以我们看到,《镜狱岛事件》中真正意义上完整的逻辑链,只有一条,就是最后通过书页脚印指证凶手的那一条。

时晨已经证明了,完整小循环的逻辑链他可以在一本书里面塞十个,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逻辑循环吧。

我们分析一下《黑曜馆事件》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1,所以B1;因为A2,所以B2;因为A3,所以B3——因为B1+B2+B3,所以凶手就是你”,同样这种逻辑形式也可以在青崎有吾的小说中看到。

这种形式的构思难处在于如何设置A1、A2、A3,但它们是可以拆开来的,A1遇到的屏障不影响A2,三条线齐头并进,最后拼成一个变形金刚,在最终成型之前,它们互不干扰。

再分析一下《镜狱岛事件》中那个唯一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所以B,所以C,所以D;又因为C,所以C2,所以C3;叒因为D,所以D1,所以D2——因为D+C2+D2,所以凶手就是你。

我的天,用英文字母都觉得烦!当然,相信读者已经看过这段逻辑了,所以这里的ABCD分别指代什么,肯定是清楚的。

这个逻辑的难点在于它不可分割,不是组合式的真相,而是纯粹的因果式长线条。但是在长线条中间的某几个点,又分叉衍生出另外的线。一个线头最后变成了一张网。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从十条逻辑链变成一条逻辑链,逻辑上还是进步了——这条逻辑链是“长线+网状”的,中间每一个关键点,设置难度都是倍数级的增长。而且每一个因果结论都绕不开,它们彼此纠缠,互相影响,一个地方不通,整条逻辑链崩溃。

可恶,这种推理小说,连泄底都很累好吗!

布局、叙述、逻辑,时晨的《镜狱岛事件》在这三个方面都做了具有突破的挑战,挑战是否成功,还需要读者的检验。至少在我看来,以上几项,是这部小说的胜负手。作者在作品上能否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三座绕不开的大山。

我承认,时晨确实具有一名推理作者的基本品质,具有强烈的好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