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7页)

让-克洛德摇摇头。要不是我的头太疼了,我也会摇头的。除非我们能把普里默斯炉点燃,否则这些小罐装煤油根本一无是处。“戴上你们的手套,穿上沙克尔顿外套夹克。”J.C.命令道,“现在雪太大了,而且天也黑了,没法在外面整理背上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得把包裹和行李袋拉进帐篷里。”

外面的天越来越黑,暴风雪阻挡了我们的视线,可视距离只有几码远。我不知道我们这次出来找行李,是不是应该用绳子互相系在一起。这时候,让-克洛德在呼啸的狂风中大声呼喊,让巴布和昂互相紧紧抓住,并且拉紧我,让诺布和拉帕也紧抓着对方,同时还要拉紧他。我们磕磕绊绊地走着,感觉已经离开了大帐篷几码远,来到了我们认为夏尔巴人卸下包裹的区域附近。我和J.C.的背包与行李袋都被压在我们帐篷入口处的岩石之下。当然了,那些背包和袋子都空了,只剩下一些罐头食品,因为我们背来的东西里有两个沉重的帐篷、帐篷杆和那个不能运转的普里默斯炉。所以,我们能不能活下去,就看我们能在夏尔巴人的背包里找到什么东西了。我们原本以为,相比北坳上的四号营地,甚至是相比北部山脊和东北山脊上无遮无掩的营地,三号营地应该处在有遮挡的地方,可狂风呼啸着从那道1000英尺高的冰壁和斜坡上猛吹下来,暴风雪是如此之大,真能把我吹倒。巴布・里塔和昂・蚩力忠心耿耿地和我一起栽倒在雪地里。我趴在地上,一通乱摸,希望能在堆积物、冰雪覆盖的砾石和帐篷这一面越堆越高的雪之间找到他们的背包和行李袋。

“在这里!”我几乎听不到J.C.的声音,可我和两个夏尔巴人还是朝着他的声音的方向爬了过去。

此时,一大堆包裹上都覆盖了超过10英寸的新雪,我们每个人都抓住包裹一角,开始把它们拖回大帐篷……可大帐篷哪去了?好在拉帕・伊舍没有吹灭他们放在帐篷底布上的那根小酥油蜡烛,不过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那里无人看管这事办得可真够蠢的,因为在这些帆布帐篷里,火永远是危险的源头。我们一边拖拉着装备,像猪一样发出咕噜声,骂骂咧咧个不停,一边爬向那微弱的烛光。

因为不可能冒着风雪在外面把包裹、背包和行李袋里的东西拿出来,所以我们只好在帐篷里整理,结果状况简直变得一团糟。

大量的雪被从外面吹了进来,我们的鹅绒夹克和裤子(夏尔巴人没有穿我们为他们准备的额外羽绒裤)以及两个已经铺展开的睡袋上全都落满了雪,在接触了体温之后,雪很快融化成了水。鹅绒越湿,防寒效果就越差,只有湿到一定程度,鹅绒才会发挥冰冷的湿毛巾所具有的那种防寒效果,才可以保暖。

我在帐篷底布上找了一块最干的地方把身体缩成一团,我头昏眼花,费尽力气不让自己再次出现剧烈的恶心感,浑身不住颤抖,每一次发抖,头就会更疼一点儿。这时候煤油的恶臭味突然传来,强烈到令人无法忍受,对我的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让-克洛德正在整理包裹和行李袋。他倒是又找到了几罐冰冻罐头食品和密封包装食物。19世纪以来,英国皇家海军都把这种密封包装食物称为“压块汤粉”,却没有找到水。另外还有五个多普里默斯炉油罐。

现在我们煤油倒是够多的了,足以炸掉一座德国碉堡,或者把北坳那面冰壁烧个窟窿,可那个该死的普里默斯炉压根儿就没法燃烧这些煤油。

J.C.在帐篷中央清出一块地方,把他的另一件羊毛衬衫铺在上面,当作工作区。他之前从他自己的背包里拿来了手电筒,在那越烧越短的小酥油蜡烛闪烁的蓝色光亮外,增添了一些亮度。

他把普里默斯炉又立了起来。我们有两个用来煮东西的大锅,每个人都有一个用来喝水的锡杯。J.C.肯定,正如说明所说,油罐子里还有三分之二没用过的煤油,他在炉子燃烧头下面的小酒精杯里点燃一点点酒精,启动油罐泵,用泵加大压力,再次尝试点燃炉子的燃烧头。

没有反应。

J.C.用法语滔滔不绝地骂了起来,他用的词太新鲜了,以至于他每骂20句,我才能听懂一句。他开始把炉子拆开,又开始咒骂起来,同时非常小心,以免煤油或剩下的酒精洒出来。

“为什么会点不着呢?”我蜷缩成胎儿的姿势,忍着抽痛的头疼,挤出了这句话。

“我……不……知……道。”让-克洛德咬牙切齿地说。狂风一刻不停地猛烈吹动大帐篷的帐篷壁,我们四个人只能死死抓住圆顶的木梁,盼望在我们的体重和逐渐松弛的力量的作用下,大帐篷能够屹立不倒。与此同时,J.C.在外面挥动着他的小钢管仪器,低声低语地把结果告诉帐篷里的我:气压低得吓人,而且还在下降,傍晚外面的气温居然低至零下39摄氏度。我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我们的身体、帐篷和恐惧,狂风从上方猛烈吹向北坳脚下这片“有遮挡”的区域,我们凭借这三个因素以身测试风速,不过这风肯定达到了飓风的速度。有些时候,风速肯定达到了时速100英里,甚至更猛烈。

我强迫自己坐起来,看着已被拆散的普里默斯炉黄铜零件,只见它们此刻在唯一一个手电筒的微弱光亮和就快熄灭的酥油蜡烛烛光的照耀下微微闪着光。

我觉得这世上再也没有比瑞典造的普里默斯炉更白痴的机械装置了。

理查买的几乎全都是1925年的最新款炉子,不过对这些炉子进行了改造,使之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一些改进是根据乔治・芬奇提出的意见做出的,其实这些炉子和1892年时的早期压力炉非常相似。在我们穿越锡金和西藏地区的时候,一直使用储备品里的普里默斯炉做饭吃。从来都没有点不着的时候。

J.C.再次把炉子燃烧头举高,冲着光亮处,确认有没有堵塞的情况存在,这时候我慢腾腾地摆弄其他零件。

这个简单的小机器是1925年产黄铜普里默斯炉210型,这种新型炉子有固定的支架。它的点燃程序与多年来我在徒步行进和登山途中用过的其他款普里默斯炉完全一样。在我曾经去过的任何海拔高度,普里默斯炉一直都挺好用。

首先,人们使用设置在主燃料箱里的抽运机制给燃料箱加压。压力增加了,主燃料箱里的煤油就会顺着连接燃烧头的管道上升。为了给这些喷烧管预热,人们需在环绕喷烧管的内置酒精杯里点燃少量甲基化酒精,也就是普通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