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篇 秘轿案 第七章 乾(第2/5页)

陆青这相学,并非算命,而是察人。由人之形,观人之神,查人之心,判断此人天性凉温、器量宽窄、心境明暗、禀赋厚薄、气质清浊、智识高低、心思粗细……从而得知此人行事高低、功业大小、处世难易、遭际顺逆等。如同相马,只能判定马力之健弱、快慢、长短,哪里能断言这马命之好坏、寿之短长?

若想改命,唯一之法,是改变自家心性。但所谓本性难移,若非大智大勇之人,哪能轻易改得了自家性情禀赋?即便陆青明白指出其心中症结,绝大多数人也依然故我。心性不改,自然行事不改;行事不改,哪里能改得了命?

因而陆青越发厌倦,他原本就无心浸染这人世,又不愿违心敷衍。

有回,他偶然进城去到孝严寺,遇见了寺中住持了因禅师。闲谈间,竟与了因禅师有些旧缘。了因禅师原本在拱州出家,陆青的祖父则是那州里富商。了因禅师见睢水上下几十里地只有两座旧木桥,便立志化缘,修造十座木桥。他寻到了陆青祖父,陆青祖父为人豪侠仗义,在外行商许多年,正打算卖掉田产,回江南家乡,便一力承担下这桩善举,卖了帝丘那片田,将四千贯钱全部拿来资助修桥。

了因禅师与如今汴京作绝张用的祖父相熟,便从京城请了张老作头来督造桥梁。没想到才开工几日,便惹出一桩官司。陆青祖父因一向瞧不惯草药杨家欺压穷苦佃农,便将那块田卖了两道。头道钱捐给了因禅师,二道卖给了草药杨家,钱则自家卷走逃离。了因禅师到处寻不见陆青祖父,心中不安,便去皇阁村草药杨家,打算商议一个妥当法子。快行至杨家时,见一个孩童从院里跑出来,转到侧墙根下,把一样东西压到一块石头下面,随即跑回了院子。

了因禅师有些好奇,走过去搬开石头一看,竟是陆青祖父那第二道田契。了因禅师犹豫半晌,怕善桥造不成,终没能克制私心,便揣起了那张田契,紧忙离开。

那十座桥顺利造好,了因禅师却心怀愧疚,便离开襄邑,做了个行脚僧,四处游方行善。多年前,他身体渐衰,才来到汴京,在这孝严寺做了住持。

前年,了因禅师圆寂,让徒弟转交给陆青一包东西。陆青打开一看,里头是几本册子和一封书信,均是了因禅师手迹。陆青先读了那信,了因禅师嘱托他寻机设法劝解救拔宫中太傅杨戬。陆青读后,不由得诧异而笑。然而,等他读完那几本册子,却再笑不出来。

了因禅师负疚于自己当年所为,那心病始终横梗于心,后来无意间得知,草药杨家因被骗买那块田,家道败落,次子杨戬入宫做了内侍。他推测年龄,那张田契正是杨戬藏到院墙外石头下的。

了因禅师深知因果,得知这消息后,越发惊惧愧惭。他见佛经中虽反复言及因果,却未有哪一部细述过因果变化。他便回到襄邑县皇阁村,从头细细追寻那假田契在杨戬身上所造因果。他寻访到杨家邻人故旧,拜问过杨戬姊姊,又一一寻见了几位宫中老内侍,前后耗费数年工夫,细细写下杨戬这五十年生平所为。

杨戬兄弟三人,他排在中间,自幼便被父母轻视。因那假田契,家败之后,他父亲将他卖入宫中。到了宫里,杨戬被分到御药院,任清扫之职。他沉默少言,只和一个叫姚辛的小黄门常在一处。姚辛在厨房做杂活儿,每日饭时,由姚辛给众人舀饭。另有一个小黄门名叫朱瓒,性情强横,又会巴附上司,时常借势欺辱他们这些瘦弱者。

杨戬十二岁那年,同班的一个小黄门因识得文字,被迩英阁墨监选去做小墨侍。朱瓒见那个小黄门升进,气恨不过,从御药院里偷了些药,强逼姚辛第二天给那小黄门投到饭碗里。那小黄门吃了那饭,肚子顿时烧痛起来,一眼瞅见姚辛神色不对,便知自己被下了毒,正巧旁边案子上有把剁肉刀,他便抓起刀去砍姚辛。姚辛被砍死前,大声说出朱瓒,那小黄门又去砍伤了朱瓒。那墨监见小黄门被毒死,出了院门,正巧听见杨戬在角落里背诵《孝经》,便将杨戬带去做了墨侍。

朱瓒被砍成重伤,因年纪小,未被处斩,撵逐到瑶华宫清扫茅厕。那瑶华宫在皇城外,是贬逐后妃之地,如今哲宗皇帝的孟皇后仍废居在那里。了因禅师寻到朱瓒,从朱瓒口中得知,当年朱瓒偷的是巴豆,想让那小黄门腹泻,捉弄他一回,并未想毒死他。不知为何,姚辛竟换作了半夏。半夏能令人变哑,重者致死。可姚辛只在厨房做杂活儿,从未去过御药院,更偷不到毒药。此外,那天饭前,姚辛本在剁肉,杨戬过去帮他,姚辛便去做其他活计。肉剁好后,送进了厨房,刀却留在了木案上。

了因禅师在册子上记道:杨戬生于草药之家,自幼识得各般药材。入宫又于御药院当差,极易盗得半夏。姚辛与杨戬交好,下药之事,杨戬事先知否?留刀于案,诵《孝经》于院外,巧合乎?十二岁少年,能有此心机?

杨戬到了迩英阁做墨侍,三年后,那墨监自尽身亡。杨戬替了他的职任,升作墨监。

了因禅师寻到那墨监宫中一位老友。那老内侍已经年过七十,在宫外延庆观中寄居养老。说起当年墨监之死,那老内侍讲起一件旧事。当年神宗皇帝病重,立继之事争议不决。神宗同母弟吴王赵颢素有才学威望,诸位重臣皆欲推举他继承皇位。赵颢也屡次进宫探视神宗病情,高太后觉察其用心,下令禁止赵颢进宫。赵颢为打探内情,便设法买通了那墨监,为其传递消息。那墨监出入不便,便寻见这老友,替他传信。两人商议好,墨监将密信藏在花园假山石洞内,洞口插一片竹叶为号。他这好友传递了许多次,然而最后一次去时,洞口虽插了竹叶,却不见有信。接着,那墨监便自尽身亡。

了因禅师在其后记道:墨监自尽,应缘于密信,定有人窃取威逼于他。此人可是杨戬?

杨戬升任墨监后,神宗皇帝旋即驾崩,哲宗继位。哲宗那时年仅九岁,被皇祖母高太后严教,日日在迩英阁听馆阁大臣讲书。他因厌烦走神,打碎了一只御砚。杨戬当时正在一旁侍立,哲宗皇帝便将错归罪于他,杨戬因此被罚逐到南班净司。杨戬患有哮症,每日倾倒搬运粪水,其苦可知。

净司分为南、北二班,但都住在西华门内角上一座院落中。北班一向轻视南班,二班之间时有冲突。两年后,北班净司发生一桩祸事。北班因属内苑,多是皇帝后妃寝院,马桶倾倒过后,得用净水冲洗一道。祸事便出在这净水上。运送粪水,三人分作一拨,两人推车,一人倾倒。那时正是冬天,天亮得晚,北班净司其中一拨,用水冲过马桶,各院宫女提进去后发觉手有些痒痛,就着灯光一瞧,马桶尽都被染红。此事自然非同小可,内府立即率人到净司院子里查办。那三人全都跪地喊冤,班头说一定是南班之人嫁祸。南班人立即被尽数叫来盘问,其中独缺了一个小黄门,名叫邓六。最后在后院井中找见其尸首,被断定为畏罪自杀。北班人虽免了罪,却被逐出皇宫,发配到牢城营。南班之人,细选了一些转入内苑,杨戬便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