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暗夜杀手(第2/4页)

1985年6月27日,警方又在阿卡迪亚发现了一具被害人尸体,死者是一名28岁的年轻女教师,她在自家的卧室内被杀。警方推测,凶手应该先对这名女教师实施了性侵犯,然后用一把利刃割开了她的喉咙,女教师当场死亡。

7月2日,阿卡迪亚又发生了一起入室杀人案。死者是一名75岁的老年妇女,她独居在阿卡迪亚郊区的一栋房子内。警方推测,死者生前曾遭到殴打、性侵,她同样是死于割喉,而且凶手还将她家中的财产洗劫一空。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超出了警方的预料,他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搜查工作,来重新思考作案真凶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从常规意义上来讲,连环杀手都是一些沿用相似作案手法,使用相同作案凶器的杀手,但这一系列凶案中,凶手使用了好几种杀人凶器(一共有两种枪支和一种刀具以及一些钝器),凶手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以及被害人是否遇害等线索都有着非常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

7月5日,就在警方苦苦寻找这一系列凶案中的相似之处时,凶手又盯上了洛杉矶马特雷山地区的一个安静的乡村。在这个乡村街道旁的一处住宅中,凶手又袭击了16岁的女孩惠特尼·班妮特。案发时,惠特尼的父母隐约听到楼下传来了惠特尼的哭声,他们急忙跑下楼,此时,凶手已经潜逃,惠特尼也倒在了血泊中。

警方认为,凶手应该是从一楼卧室的窗子潜入室内的,惠特尼的房间恰好就在这儿。凶手潜入房间的时候,她正在熟睡,凶手应该是先仔细观察了她,然后才用一根拆轮胎棒击打她的头部,并试图用绳索勒死她。幸运的是,及时下楼的父母惊走了作案真凶,惠特尼得以幸免于难。

7月7日晚上凌晨3点的时候,调查员琳达被邻居的呼救声惊醒,她急忙穿衣赶了过去。被害人是苏菲·迪克曼,她今年已经60岁了,凶手潜入她的屋子以后,就用手铐将她铐在了卧室的床上,凶手强奸了她,然后将她的财物席卷一空。直到凶手离开很久以后,苏菲才敢发出声音大声呼救,等琳达赶到案发现场的时候,作案者早已逃之夭夭。

就在苏菲遇袭的同一天晚上,61岁的乔伊斯·尼尔森在家中遇害,他死于钝器锤击。这一晚,杀手连续作案两次。两周后,凶手再次作案,他潜入马克思·尼丁和雷亚·尼丁的房屋,他趁着马克思尚在睡梦中的机会射杀了他。

杀死马克思以后,凶手又反复殴打他的妻子雷亚,他让雷亚跪在地上向着撒旦起誓,祈求撒旦可以饶恕她的性命。在强奸并杀死了雷亚以后,凶手又侵犯了雷亚年仅8岁的儿子。显然,凶手并不仅仅满足于杀人和性侵犯,他还要虐待、恐吓被害人,他用向撒旦致敬这一形式来获得更加强烈的性快感。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认为,凌辱被害人是连环杀手在作案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这种行为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兴奋,被害人惨呼着向他求饶的情形可以给杀手们带来更为强烈的刺激感,杀手们会认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他们可以随意决定被害人的命运。凌辱被害人只是他们取乐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能够比这种偏离正常性冲动的模式更让杀手们感到刺激了,这也是连环杀手经常折磨被害人、侵犯被害人的根本原因。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还认为,警方并不能用对付常规连环杀手的方法来对付制造这一系列凶案的连环杀手,这个连环杀手显然是一个连环杀手中的异类。常规型的连环杀手在选择被害人的时候,通常都会挑选那些易于下手或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的人(比如,妓女、瘾君子、喜欢离家出走或者喜欢搭顺风车的人),但在近期发生的凶案中,被害人都过着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他们没有做出任何给自己招惹横祸的事情,杀手选择这些人下手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8月17日,“暗夜杀手”又袭击了一对中年夫妻,他还在案发现场的墙壁上留下了撒旦标记——一个带着圆圈的红色五角星。8月24日,“暗夜杀手”又袭击了住在洛杉矶市南部50公里以外一对中年夫妇,他枪杀了丈夫,强奸了妻子并且逼着她向撒旦示爱。

凶手接连不断疯狂又变态地作案,截止到1985年8月,这名连环杀手已经杀害13人,这让洛杉矶警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有警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希望能够在“暗夜杀手”再次作案之前找到他,将他绳之以法。经过接连不断的调查,警方认为凶手应该有一辆产于1976年的丰田旅行车,警方提示洛杉矶的居民,让大家留意有关这辆车的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认为,“暗夜杀手”所做的所有凶案都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凶案的案发现场全部在被害人的家中,凶手作案时都会设法潜入被害人的家中,然后再实施罪行。警方在案发后的侦查中并没有从案发现场找到任何可供调查的线索,这就意味着凶手是一个入室高手或者是一名惯偷,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这种水准的入室行凶,作案者很可能是一名盗窃高手,专家建议警方从有盗窃前科的罪犯中寻找“暗夜杀手”。

警方马上排查了整个洛杉矶市有过盗窃犯罪前科的所有白人年轻男性,不过整个排查工作的工作量很大,警方又设立了专线,希望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更多的线索。很快,一条意外线索加速了警方的破案进程,警方在“暗夜杀手”制造的一起凶杀案中意外地得到了一枚指纹,通过这枚指纹,警方终于找到了此案的嫌疑犯——理查德·拉米雷兹。

警方随即对理查德实施了抓捕,在警方设法抓捕理查德的时候,犯罪心理画像专家紧急调阅了理查德的档案,他们想要知道是什么因素让他成为洛杉矶人闻风丧胆的“暗夜杀手”。

196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边陲小镇埃尔帕索,理查德·拉米雷兹出生了。理查德一家人都是墨西哥移民,这个家庭一共有5个孩子,他是最小的那个。

理查德的家境并不好,但居住在埃尔帕索的大都是西班牙移民。这里虽然收入不高,但自然环境很好,理查德的童年过得也很快乐,邻居家的孩子都愿意与他一起玩耍,理查德本人也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孩子。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还专门采访了理查德儿时的玩伴,他的这些玩伴对他的评价都很好,人们都说理查德是一个乐观、积极、开朗并且很适合当作朋友的人。理查德的父亲工作努力,他虽然对孩子们比较严格,但并不过分,理查德一家人就像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普通人一样,安静又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