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久视(第3/9页)

武则天冷笑:“五郎,你这番理由看似充分,却忘记一个关键。”

“什么关键?”

武则天轻哼一声:“突骑施老酋长死后,乌质勒是他的长子却未能继位,反让敕铎当上了个什么劳什子的可汗,又有默啜的支持,你说乌质勒的心中会痛快吗?再说,敕铎自己也有儿子,乌质勒怎么能肯定敕铎死后,部落领袖的位置就一定落到自己头上?假如你是乌质勒,你会甘心眼巴巴等着那悬于半空的继承权?每时每刻还要担心自己被敕铎和他的儿子们除之后快?还是干脆转投大周,借大周之力干脆利落地夺取突骑施的统治?你看狄国老所奏‘今乌质勒反正,请命收复碎叶’,显然就是这个意思。”

张易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武则天瞥了瞥他涨红的脸,安抚道:“五郎看不透这层也自然,你虽然机灵,为人还是单纯的,哪里懂这些残酷诡诈的皇权争夺。”

张昌宗凑趣地把头伏在武则天的怀中,含混不清地嘟囔:“说的就是嘛。我们本来就不懂这些,陛下,您可得多教着我们些,要不然……”他抬起头,向武则天投去湿漉漉的眼神,做出副欲言又止的可怜模样。

武则天心有所动,轻抚着张昌宗的肩膀叹道:“唉,只要有朕在,你们便不用担心。”

张易之到底不甘心,愤愤地又开口了:“陛下,就算乌质勒像您说的那样,可武大人所奏袁从英叛国投敌之罪又是怎么回事呢?尤其怪异的是,狄国老的这份奏章,把整个战事都解释了一遍,为什么偏偏对袁从英只字不提?这也未免太奇怪了吧?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难言之隐?”武则天思忖着,眼中突现鄙夷的冷光,“那袁从英是什么东西?也值得你们再三唠叨!”

张易之愣了愣,拿不准武则天的意思,便只垂首沉默。少顷,头顶上响起武则天阴沉的话语:“袁从英,不过是一个被贬戍边的七品校尉,他能掀起什么大风浪来?一无权势二无兵马,他叛国投敌,谁又会理他?如此种种的罪责加在袁从英身上,不过是暗指狄国老。狄仁杰不替袁从英辩白,其实就是不替他自己辩白,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辩无可辩!”

张易之硬着头皮又憋出一句:“那总不成还要为了袁从英私传军报、奸姘人妇而嘉奖他吧?”

武则天微微一怔,随即朗声大笑:“你呀,你以为人人都像你这么小心眼?狄国老的奏章里,哪有一句替袁从英邀功请赏的词句?既然狄国老都不提了,你们也就噤声吧。”

两个男人果然乖乖地噤了声,可惜满园夏蝉并不理会女皇的无上尊严,仍然顾自放声高歌。武则天举手按上奏章华丽的丝绢封面,心中百般滋味,悲喜难言。一阵清风吹过,荡起玉液池中碧玉般的涟漪,武则天振作精神,聚起豪情,扬声道:“狄国老忠义可嘉,功在社稷,朕心甚慰啊!朕已决定,在七月初一狄国老返回神都之日,亲自出城相迎。到时,我大周君臣将与全洛阳的百姓共同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共祝大周之昌盛!”

前线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都各处,但对于大部分的洛阳百姓来说,感觉并不强烈。毕竟陇右道远在西北边陲,那里的战事对神都的生活产生不了实质的影响,唯有赶本次制科考试的考生们真是喜出望外,终于有了盼头。

原定在五月中举行的制科考试,就是因为陇右道突发战事而被无限期地押后,主考官狄仁杰大人到前线去当安抚使,假如战事吃紧旷日持久,制科考试被迫取消都未可知。这些从天南海北聚拢到洛阳的考生们闻听消息,当时都傻了眼。赶一次考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从远离都城的各地来到洛阳,路途之上一走好几个月,颠沛辛苦自不待言,进京以后住店、报名、行卷、访友,吃喝拉撒,哪一样不要花钱。不少贫穷的考生甚至举债赶考,朝廷一句考试延期,诸考生们是进也不得退又不能,银子像水一般地流出去,满腹学问不得施展,还连个盼头都没有,简直快郁闷死了。

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日出,随着洛阳的盛夏渐入佳境,考生们盼来了前线胜利的消息。主考官狄仁杰大人在前线平定突厥、立下赫赫战功,已经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不日即将抵京。吏部选院传出消息,圣上重新定下考试日期,就在八月初一。所有报过名的考生需尽快到吏部选院重新核准名单,以确认考试资格。

萧条了一段时间的天津桥东侧变本加厉地热闹了起来。前段时间,很多考生为了省钱都搬出了洛水两岸的豪华客栈,蛰伏在洛阳各处简陋的小馆驿中,现在随着考期临近,又都陆续回迁。选院附近的茶楼、酒肆也重新被踌躇满志的考生们占据,更因为前两个月压抑和无望的等待,人人都显得比之前愈加亢奋,充满迎战前的激情。

这几天,何淑贞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天津桥旁守着,在烈日下站上一整天,两只昏花老眼不肯放过任何一名来往的考生。沈槐不在洛阳,何淑贞的胆子也大了不少,早出晚归地寻找儿子,沈珺自然不会说半个不字。何淑贞想要找到杨霖的愿望比往日还要迫切,因为她心中所包藏的秘密,已渐渐让她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大娘?您……是何大娘?”何淑贞正被烈日晒得头昏眼花,乍一听这声招呼,愣是没有认出面前那满脸油汗的小胖子。小胖子倒是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抬高声音又叫:“何大娘!您眼花了吧?哈哈,在下赵铭钰啊。大娘一向可好?怎么,您陪杨霖兄一块儿来神都赶考?”

“杨霖?”何淑贞犹如五雷轰顶,一把抓住赵铭钰的衣襟,尖声叫道,“赵……赵公子,你知道我家霖儿在哪里吗,他在哪里啊?”

赵铭钰给搞得全无头绪,再看周围的人们都在朝他二人瞧,忙把何淑贞往天津桥下拉,嘴里安慰着:“何大娘,您别着急,有话慢慢说。”

在路边的一个茶棚之下,赵铭钰请何淑贞坐下,又要了两碗茶,才听何淑贞将进京寻子的经过大概说了一遍。

待何淑贞说完,赵铭钰诧异地问:“大娘,这么说来您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找着杨霖兄?”

何淑贞低头抹泪,赵铭钰摇头:“不对啊,我记得两个多月前曾见过杨霖兄,就在这附近!”

“真的?”何淑贞紧张得脸色煞白,颤抖着声音问,“赵公子,你真的见过我儿?他……他怎么样?”

赵铭钰紧锁双眉:“当时他不肯相认,但在下看得分明,绝对不会错,就是他!而且,他当时还和一个当官儿的在一处。哦,记得当时别人告诉我说那是狄仁杰大人的侍卫武官,好像姓……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