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被牺牲的原配(13)(第2/2页)

几天后,沪城儿童福利院整改议案出台,由政府牵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增设新福利院,并整改老福利院的制度章程,实行燕京大学教育学教授翟明鹤提出的“教养兼施”策略。

除此之外,警务司也开始严查民间虐待儿童现象,尤其是那些丧心病狂溺毙女婴的,更是抓了几个典型出来严惩。

政府打响了第一炮,宜新立刻紧随其后,表示会把公司2%的营业额用于支持该慈善项目,受到了政府的大力表扬,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有宜新这个出头鸟牵头,沪城其他商户也不甘示弱,都想出来为自己家的招牌拉一波好感。

相当一段时间内,《沪报》都不得不专门腾出一片空位,专门用来感谢这些响应政策的商户。

比起名利交错的商场,那些捐赠个人则要单纯得多。他们中好些仅仅是因为读过《草儿青青》这篇文章,真实地为以草儿为代表的底层儿童感到难过,想尽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沪城名媛圈甚至搞了个内部募集,各家小姐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筹办出了一个民间福利院。

她们还专程写信给《华国青年》杂志社,言及这家福利院是因《草儿青青》才能得以创办,她们钦佩竹文先生,希望能得到先生的墨宝,时时勉励。

唐沅读完来信,拿笔沾了饱满的墨,在雪白的宣纸上一气呵成写下四个大字——

但行前路。

这幅字送到福利院后,被细细雕在鸡翅木上,高悬在正厅之上,成了这所福利院收养儿童们最耳熟能详的箴言。

在时代的大势下,尽管这些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但对那些真实受益的儿童,却实实在在是一生的拐点。

还是那句话,只要有人在行动,希望就一直存在。

等这一系列事情告一段落,宜新也在沪城正式开业。

剪彩那天,廖元诚亲自到现场来给宜新撑排面,多少暗地里盯着宜新的同行都暗暗心惊,以为政府对宜新青眼有加。

但只有廖元诚和唐沅心里知道,他们不过是塑料盟友,有机会坑对方就绝不会手软。

宜新的前期宣传做得相当不错,之前又借着整改福利院的事很是拉了一波好感,开业那天,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沪城是华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儿的人看惯了好东西,一般的货色根本打动不了他们,想在这里立稳脚跟,从前宜城那一套是远远不够的。

但好在,唐沅脑子里装的是后溯数千年的文明智慧,论新奇有趣,她在这个时代难逢敌手,再加上不少国外高端品牌的独家入驻,宜新很难不受到贵妇小姐们的追捧。

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宜新的运营就步入了正轨,短短一段时间,它的风头甚至隐隐盖过了其他同行,唐沅也随之成了沪城商圈炙手可热的新贵。

提起这位戚九小姐,不少人都得赞一句,不愧是戚恕的孙女,这等本事和气魄,不辱先祖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