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第2/2页)



他也是出身名门,祖父王畅为汉灵帝司空,王粲在年幼时,即得到蔡邕的赏识,谓其"有异才"。可是现在他的才华全无用处。他被这剑拔弩张的世道逼得仓皇逃窜,惶惶如丧家之犬。投奔一个他根本瞧不上的刘表,求他收留庇佑。

自身难保,谈何济世。他的出口成章不能救回一条性命,满腹才华不能供饥饿的母子饱餐一顿。他不得不动摇,怀疑,鄙弃自己。其后在荆州的数十年,他一直萎靡,意志消沉。

《七哀诗》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可以见到的,以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王粲用举重若轻的笔法,记录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催人泪下,为杜甫《三吏》《三别》所祖。清人方东树评价这首诗说:"沉痛悲凉,寄哀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

《七哀诗》叫我想起汉乐府《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汉·无名氏)

--激战过后的战场上,尸体横陈,乌鸦在上空盘旋,准备啄食人肉,死者的鬼魂要求乌鸦在吃他的肉体之前,先为他号叫几声送葬。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一言道尽战争的惨烈,尖锐地让人眼中见血。

窗外天光惨淡,一分一分消弭在暮色中,周围的声响逐渐停息。我沉浸在彻底的安静里,感觉自己身在古战场翻检着尸体,亡灵的气息纠结在风中,往人脸上扑。头顶兀鹫乱飞,凄厉地狂叫,它们张开的巨大翅膀遮蔽了正在凋零的天空。

刹那间观照到生之脆弱,生之肤浅,死之沉坠,人之无奈。

突然不想再写下去了。想起伊拉克战争,这离我最近我记忆最清晰的侵略战争。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新闻里播出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失去父母的孩童,仰头望着看他的人;一张是在飞机上穿着军服的美国大兵将头靠在舱窗上,眼神忧郁,他在思念亲人,他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一样厌恶战争,一样身不由己。

不知他们后来的结局如何。

这两个画面,像两把刀扎进我的记忆里。战争,总是让人不安及绝望。

王粲后来病殁于随曹操东征孙权的归邺都途中。

参考书目、篇目:

《汉魏六朝乐府诗选注》

佚名《浅谈《七哀诗》——兼论明末五溪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