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四、《上梁方言》的注释(第4/4页)

…………

半掩门:

注释一,更深夜静,门儿半掩,等人之意也。

注释二,引申为有夫之妇红杏出墙,勾引男人之意。

注释三,在上梁,则专指某女,绰号“半掩门”。此女有两儿两女,一曰门墩,二曰门闩,三曰大户,四曰小卫,却没有把为娘的看住。后来才知道,院子一角的茅厕墙上做有“记号”:墙头上搭一红裤带,可进;若搭一白裤带,则不可进也。后来,儿女大了,引以为耻,皆不认母。此女垂垂老矣,拄拐杖在门口骂曰:想我一老屄,扒明起早,养四张活嘴,还要怎样?!

月亮花:

注释一,树的影儿。很诗意,很想象的一个词。

注释二,月光下,那树的影儿颤颤巍巍的,或是一钱儿一钱儿,或是一羽一羽,或是一桠一桠,或是墨墨粉粉,动也静,静也动,丫儿丫儿的,像是梦中的情景,于是就有了“月亮花”之说。

注释三,柔美。引申为好女子,狐媚女子;又引申为梦中思念之物事。

茄子棵:

注释一,指菜园地。

注释二,乡村精神词汇,引申为“思想”。

注释三,若单说“茄子”,则引申为男性生殖器。

注释四,指“思想”不走正道,想偏了。有想法下流、低级之意。

牲口屋:

注释一,喂牲口的地方。

注释二,五十年代的民间娱乐场所,也是村人“嚼舌头”或讲述“鬼故事”的地方,相当于一个村的信息发布中心。

注释三,此处也为罐爷的代名词。罐爷善讲民间“瞎话”,哪一日想吸烟了,就到牲口屋来,众人围着,递上烟卷,而后才开讲,一夜讲上一段,很解乏的。

代销点:

注释一,村里代销百货的地方。也专指经营代销点的东来,东来是村级的新闻发言人,表述方式为:“代销点说。”

注释二,六十年代民间娱乐场所。村人传“闲话”的地方,也是信息交流中心。

注释三,“代销点”三字在此地又引申为“巴结”之意,也是专指东来的。

喇叭碗:

注释一,指挂在村中老槐树上的大喇叭。

注释二,引申为一个村的“钟表”,喇叭碗早上五点半,中午十二点,晚上五点半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时间 )。

注释三,老槐树下,七十年代的饭场。也是村人男人听戏和“抬杠”( 即斗嘴 )、打架的地方。

注释四,官方的代名词,也是“政策”的代名词,叫做“喇叭碗说”……

出虚恭:

注释一,古时皇家贵胄散落民间的词汇。一个乡村雅词,指放屁。

注释二,民间郎中(中医)诊病号脉时的叩问方式,一般都要问:出虚恭否?

注释三,这个词从大雅蜕变为大俗,有时代变迁之意,很苍凉的。

点心匣:

注释一,盛放糕点的包装盒。

注释二,在六七十年代,引申为一个家庭生活状况的象征。这“点心匣”是挂在正屋梁头上的,匣的多少,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注释三,体面,也叫做“脸”。串亲戚时,提多少匣点心,代表着“脸面”的大小。

娘娘甜:

注释一,统指一切特别甜的东西。

注释二,泛指田间的水分多的高粱秆、玉米秆。

注释三,暗指皇家食品。应是皇家贵胄败落后,隐名埋姓流落民间时,在“吃”的方式上对民间的影响。

…………

鲤鱼穿沙:

注释一,据说,是皇家贵胄在逃难中遗失在民间的一种鱼的做法。

注释二,饥饿年代的一种乡间美味。制作方法:小米与榆树叶儿加盐加水混在锅中用小火熬,熬至九成熟,盛在碗里吃,小口吸溜,那榆树叶一游一游的,小鱼儿一样,很香。在上梁,这种“鲤鱼穿沙”,早年曾吃死过一个人。此人叫余大肚,吃“大食堂”时,余大肚与人打赌,喝了二十七碗!待放下碗时,眼已白瞪了。

…………

上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冯家和老师一张一张写在草稿上的。上梁小学的老师们看是看了,却一个个偷偷地窃笑,这能叫书吗?这不过是人们顺嘴嗑出来的“牙花子”,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闲言碎语。要是这些都能写成书,还有什么不能写的?!可是,第二天,这个顺嘴说出来的“牙花子”竟然也入了他的书了……于是,人们就不再理他了,说这不过是一个半疯子,你理他做什么?!

就这样,他一写就写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他除了教课之外,每天就干着这么一件事情……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居然写成功了。先是县上的文化馆有人来找他,后来,省上的出版社竟也有人来找他,说要给他正式出版……再后来,县上竟要调他到文化馆去工作了!可他却说,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到了这时候,人们才终于弄明白,他之所以不走,是害了邪病了,老天爷,他竟然偷偷地爱上了他的“嫂子”——现任的女村长刘汉香。

人们说,这不是一个花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