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3页)

当然,最后的选择只能由儿子自己决定。

黄敬芳问儿子到底要选择走哪一条路,其实,没等黄泽如开口说话,黄敬芳已经替儿子作出了决定,黄敬芳说,去南洋吧,你给我走得远远的,我永远不想见到你了!

黄泽如不可能想到他的处境会变得如此的糟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抵御外强的侵逼,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要说错,那就是错在稚弱的革新派不该和势力强大的保守派进行较量,正当革新派不辞辛劳,锐意改革的时候,保守派却在磨刀霍霍,准备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就这样失败了。通过这场变法运动,却也让黄泽如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百姓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大多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虽然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具有政治热情和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一场变法运动,让黄泽如伤透了心。他觉得自己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到头来反弄得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有,有家难回,有国不能留。这个雨夜对黄泽如来说显得特别的漫长。冷雨叩窗,发出有如马蹄敲地的声响,好像朝廷官兵正千军万马追杀而来。或许,正像父亲所说的,摆在他面前的路也只有去南洋了,他已经别无选择。而且是,这一走,他将有可能客死他乡,将永远不能再回到故土来了!一想起这些,黄泽如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人抛弃了的孩子,一股悲凉和失落顿时涌上心头。

尽管他表示同意去南洋,但同时,他却向自己的父母说了埋藏在心底里多年的一个秘密。他在向父母说出这个秘密时显得有些羞涩,好像要说出的是一个不可告人的勾当。从黄泽如吞吞吐吐的话语中,父母双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爱上了一个叫高兰香的姑娘,他说他必须带她一起走。黄敬芳问儿子高兰香是谁,黄泽如说,她就是咱们村高家高伯的香香。母亲李氏先叫了起来,说,你说的是香香姑娘呀!你爱上香香姑娘了?黄泽如说,是的,娘。这回轮到黄敬芳吃惊了,他逼问儿子说,你必须给我说清楚,你是说你爱上高伯家的那个丫头了?黄泽如还是那句话,他说,是的,爹!

如果说黄泽如参加维新让黄敬芳大感意外的话,那么,现在儿子说他已经爱上了高伯家的香香丫头,听了同样让他目瞪口呆。要知道,那高伯是什么人?福州府方圆百里,有谁不知道他高伯是官兵通缉的重犯!

有史记载:光绪一十八年,福建到处闹旱灾,烈日炎炎,赤地千里,福州府福清尤其重。时年天大旱,水泉涸,早稻不能下种;继而秋旱,有三分之二晚稻枯死,民把稻秆拔起当柴烧。岁饥,民多流殍。

可就是在那样的年景,朝廷仍然横征暴敛,不把百姓的死活当一回事。事实上在那件事发生之前,高伯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民而已,整个福清大地,没有几个人认得他。但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草民高伯,有一天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件事说简单其实也非常简单,也不知道高伯哪里来的能量,他在私下里联合了几百家农户起事,他们坚决拒绝乡官的征粮收税,将那些乡官从家门口统统赶走,还把已经被抢走的粮食统统给抢了回来。那支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人。队伍越来越大,势不可挡。起事成功后,那些饿得发昏的农民简直把高伯当做他们尊奉的神明,把他高高地抬起来,在村街田野边行边歌。

其实,那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挑战。天真的高伯连拿鸡蛋碰石头那个最简单的道理也没有搞明白,结果引来了一场残酷的镇压,所有参加抗征的乡亲每人被打了二十大板后,才被允许放回家,抗征发起人高伯则差点被官兵打死,投进了大牢。那些善良的乡亲自然不能眼巴巴看着高伯死在牢里,他们积极开展营救,在一个风高天黑的夜里,对生早已绝望的高伯终于被乡亲们救了出来,并送到了停在海边的一条木船上。

事后,在回想当时的情形时,谁对那条木船和船工似乎都没有更多更深刻的记忆,就好像那是一场梦境。全部的记忆就是乡亲们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那个船工,说那些都是百姓的命钱,他们叫船工赶紧带高伯走。船工说,去哪里?乡亲们一时被问住了。从内心来说,他们确实也说不出来到底要让船工带高伯去哪里好,他们只希望高伯能够逃得远远的,逃到朝廷抓不到他的地方去。那样他们就放心了!乡亲们于是说,越远的地方越好!船工说,什么叫越远的地方越好?远又是指哪里?天边?海角?中国?外国?乡亲们说,你别管中国还是外国,也甭管天边还是海角,反正越远越好,越快越好!

听话听音,船工不是傻瓜,他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们交给他的这个高伯是一个什么人。但既得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那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船工拍着胸脯当即向乡亲们表态,他知道该把高伯送到什么地方去,请他们放心。到了这种时候,乡亲们不放心也得放心了,不然他们要怎么办?

但不管怎么说,自此后高伯就像是一团蒸气,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从福州这块土地上消失了。谁也不知道高伯究竟去了哪里,有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说他去南洋了,反正各种的说法都有。官兵虽然下了通缉,满世界要抓他,抓了几年,却连个影子也没抓着。高伯走时留下了妻子和一个女儿,那女儿就是高兰香。

黄敬芳并不想去弄明白儿子是怎样爱上高兰香的,爱那种东西又是实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有谁能够解释得清楚?他心里只是在想天下的女人多的是,哪个女人不可以爱,为什么偏偏要去爱上一个朝廷钦犯的女儿?

说服儿子改变选择是徒劳的。在这件事上,做父母的只好作了妥协和让步。其实说白了高家和黄家只是邻居,数墙之隔而已。兰香姑娘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孩子陪着儿子过一辈子,也该放心了,却又止不住心生遗憾,那遗憾主要是来自香香的父亲高伯。虽说几年前的那场抗征风波高伯并没有做错了什么,他的整个思想动机就是替百姓说话,但造成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因为他已经公开和朝廷作对,得罪了朝廷。那朝廷是你一介草民能够得罪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