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第3/26页)

听见母亲在哭鼻子,我本来想起来劝一下母亲,可是我实在太瞌睡了。

接着,我就听见父亲穿鞋出去锻炼,我想今天的戏该结束了。

果然,父亲刚一出去,厨房里就有了响动,那响动平静、和气、安详。我知道,可怜的母亲又开始了她一天的功课,洗漱、烧水、扫地、做饭。现在,我还能看见,母亲先往脸盆里盛了四分之三凉水,再往里面兑了四分之一开水,然后挽了衣袖,把双手放进盆里,进入她的第一个“五步曲”:先手掌,次手背,再手缝,继手腕,当然不能忘了指甲,如此反复,大约三分钟。白色的肥皂花在母亲手上盛开,母亲的心里充满了“洗”的快感。接着是脸上“五步曲”,同样大约三分钟。完后把毛巾噌噌噌地洗一百遍,刷的一下抖开,双手托了,敷在脸上,先反时针方向,后顺时针方向,把脸擦干,折成绝对规则的长方形,搭在盆架上。然后打开煤气灶,给父亲打荷包蛋。

母亲说的没错,我们的生活用度全靠她。父亲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乡下老家了。老家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一连七八年绝产是常有的事。父亲除了负责一家八口的口粮外,还得供给四个侄子上学。假如仅如此,倒还罢了,谁想问题要比这严重得多。在父母后来的一次争吵中,我才知道,父亲差不多给村里所有人家借了钱。更为可气的是有一个叫牛缠的人把父亲的钱借去给别人放高利贷,并且数额高达六千元。父亲说,那是我帮人家从信用社贷的款。母亲就火了。母亲说,你不要把我们娘俩当傻子。父亲说借了又咋了?当初牛缠的儿子从拘留所出来,牛缠说只要给他找个媳妇就能把他拴在家里。现在,和他一起混的都二次进了监狱,牛缠的儿子却因为那六千元在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不很好嘛,六千块重要,还是一个人重要?母亲说问题是别人把你当大头待,都几年的事情了,当时说的年底就还,现在都几个年底了?父亲说可是我们也没有因为少了那六千元就过不下去啊。母亲全身的血就都到了脸上:说这话也不脸红,请你出去看看,别的不说,就看看对门,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看看人家的家,再看看我们。父亲说那又咋了?母亲说和你这种人说不成,这样吧,从这月开始,米面油盐你买,电话费你交,暖气费你交,电视费你交,儿子的学费你出。父亲说你呢?母亲说我都出了十年了。父亲说那也不多啊。母亲说不多?一个人一辈子有几个十年,没有羞的东西。

母亲都进了卧室了,又出来,把脸贴到父亲的脸上说,知道村里人怎么说你吗?父亲问怎么说?母亲说傻B一个,然后迅速地逃离父亲。不想父亲丝毫没有恼怒,反而了然于胸地一笑,就像我们班主任平时看着我们恶作剧对我们笑一样。

由此看来,钱对父亲是多么重要。但了解父亲的人都知道,父亲的心里没有钱。

一天晚饭后,母亲给父亲说她们单位分了一个副高指标,让父亲托关系给她们领导说一下。父亲说有什么说的,轮到你就评,轮不到就别评,说什么。母亲说如果评上副高,一年就是将近四千元。父亲说四千元很重要吗?母亲说你是说四千元不重要?父亲说,说它重要就重要,不重要就不重要。知道四千元是个什么概念吗?是一次感冒,一次阑尾炎,一次失火,一次被盗。母亲说纯粹是混账逻辑。父亲说你就操心给学生把课上好就行了,别再整天钱呀钱的。老祖先早就说过,平为福。如果平顺,我们的那几个工资足够花了。如果我不嫖风,你不养汉,没有灾,没有病,儿子出息,日子太平,就我们现在的工资,我都觉得花不完了。母亲说,嗨,你吹牛真不怕把鼻子吹歪,把牙吹掉,把嘴吹豁,就你那几个瘦钱儿,还敢说够花了。如果不是碰上本大娘,如果换了别人,你怕连给人家买化妆品的钱都不得够,还敢说够花了。父亲说是啊,我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啊,就是我命大啊,好老婆就是钱啊,就是职称啊。好儿子也同样,老人不是说过么,养下儿子比我强,要它银钱做什么,养下儿子不如我,要它银钱又做什么。母亲说就你臭词多。父亲说这可是真理啊。假如你的儿子比你厉害,他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假如你的儿子是个败家子,即便是你存下百万千万,他也会一晚上给你挥霍完。你说是不是这么一个理儿?母亲说如果儿子考上大学呢?如果儿子要出国留学呢?儿子总不能自己先给自己把学费挣好再去上大学吧?父亲说刘飞不是考上大学了吗,任利敏不是考上大学了吗,他们的父亲又出了多少钱呢?母亲说你的儿子能比上人家刘飞?能比上人家任利敏?(刘飞和任利敏是省上的文理科状元,学费被所招的大学免掉,另外当地政府还给他们奖励了几万元)也不瞧瞧自己。父亲说,那可不一定,我的儿子咋了?今年不是考上初中了吗,不是给你把一万元插班费省下了吗?一万元,不就是一级职称吗?既然今年能给我把一万元省下,谁说他就不会将来给我把几万元省下?父亲说这话时,嗓门特别大,我知道他是要我百分之二百地听见。母亲说那好吧,你就等着儿子给你把几万元省下吧,从今天起,我可是有几个花几个。父亲说对啊,就应该是这样啊,人挣钱就是花的,你也别太抠了,也买些高档衣服,也买些高档化妆品,再不要往脸上涂石膏(父亲一直把母亲的低档化妆品叫石膏)了,再不要为了一分钱和小摊小贩讨价还价了。

父亲这样说母亲,并不是说他就有多少“派”。但我不得不承认,父亲有些特别。

在他工作的那个机关大院里,谁不知道父亲是个土起来能够土得掉渣的土老帽,洋起来能够洋得让人胃里直泛酸的酷仔。有时候,父亲会把祖母从老家带来的棉袄、棉裤、棉鞋穿到单位上去,配以稻草一样乱糟糟的头发和胡须,纯粹一个农民;有时候父亲又会西装革履,风衣领带,白脸净面,俨然一个特派员;更多的时候,父亲则是一身深蓝色休闲服,没有一点特别之处。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黄书包。随着这个黄书包的到来,一个平时再枯燥不过的父亲多少有了一些诗意。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这个小城第一个背黄书包上班的人。别人肯定十分羡慕,但在当时当地的商场是无法找到那种黄书包的。因为父亲的那个黄书包是当年他考上大学时一个同学送他的。父亲一直没有舍得用,一直保存着。只是不时在母亲不在家时,把它拿出来看看(这是我的猜测)。一次被我碰到了,父亲很有意思地看了我一眼,一脸的甜蜜,然后用一个现在市面上同样找不到的、上面绣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手帕把它重新包好,放进柜子。不知为何,有一天,父亲终于把它拿出来,每天背着它去上班,上街,会友,转书店,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去他兼职的大学上课。想想,一个略带忧郁的诗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背着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书包有心没肝地在大街上闲庭信步,在校园里款款而行,走进教室,走进会场,黄书包里装着一本杂志,因为书包小,半截杂志就露在外面,人们看不到杂志的全名,只看见露在外面的“人民”二字。想想,那该是多么酷啊。谁能保证父亲的这一佩饰不会让一些感情丰富的女同胞怦然心动?说不定还有不少女孩子因此喜欢上父亲,狂热地给父亲写过情诗呢。真是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