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军史办的少校干事李向明走在“业大”放学的路上。李向明参加“业大”学习已经两年了,再有一年就该毕业了。此时时间是晚上九点刚过,出了“业大”校门,李向明就走进了那条黑漆漆的胡同,同学张辉的身影在胡同里闪了一下便看不见了,凭感觉,李向明知道张辉就在前面,他默默地随在后面,无声无息地往前走,耳朵不时地谛听着前面的动静。李向明“业大”放学可以不走这条胡同,完全可以走那条灯火通明的马路,而且还可以骑自行车。自从他发现张辉独自一人步行走这条胡同,他便也改走这条胡同了,而且也不再骑自行车了。他从没和张辉说过话,知道张辉的名字,也是从老师的花名册上知道的。张辉总是伴随着上课铃声,几乎同老师一起步入到教室里,进来便坐到墙角一隅,那里几乎成了她的专座。每次上完课放学,他都要随张辉走这条黑胡同。究竟为什么,李向明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

黑胡同挺长,走完这条胡同步行几乎得十几分钟,走出胡同就是那片灯火通明的楼群,张辉的身影便消失在那片楼群里。李向明一直看着张辉的身影消失在楼群里,才走上马路,穿过两条横路来到S军的家属院。

李向明自结婚那天起,便一直住在一室一厅的连职房里。S军机关人多,房子少,多年来一直这么住着。

李向明的老婆玉枝是一所小学的老师,两人结婚足有六七年了,至今没个孩子。他和玉枝都怀疑是自身出了问题,相继各自到医院做过检查又都没有什么毛病,可一连几年仍没个孩子。这不能不让两个人忧心忡忡。最让两个人忧心的是老家的那些乡里乡亲。两人的老家都不在本地,在中原老区,玉枝是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每年老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乡亲们找上门来,在他们那一室一厅里住上一段时间。这些老家来的乡亲到城里没有明确目的,就是到城里住几日看一看,住旅店要花钱,又人生地不熟,有诸多不便。乡亲们一想到城市,自然想到了李向明和玉枝两口子,于是成群结伙,一起找上门来。

两个人看到找上门来的乡亲,又不好说什么,只好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家门,家里的住房本来就紧巴,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这让两人心里烦乱如麻,遇到来的都是男乡亲还好说,在外间的厅里先铺上报纸,再铺上被褥,人少就松快一些,人多就挤一些,反正乡亲们来城里有个住的地方就行。麻烦的是有时会来一批批男女混杂的乡亲,有时会出现公公和儿媳妇同时找上门来,遇到这种情况,无论如何不好让公公和儿媳妇都住厅里,没办法,李向明只好委屈地也睡到厅里,让出里间留给女乡亲和妻子住。晚上,李向明躺在乡亲们中间,闻着来自乡土的泥汗味久久不能入眠。奔波劳累了一些时日的乡亲们很快就睡着了,他们睡得踏实,鼾声此起彼伏。李向明无论如何也睡不着,有时睁眼到天亮,刚迷迷糊糊睡过去,休息一夜的乡亲们,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早早地就爬起来,坐在墙角的沙发上,热烈地吸着从乡下带来的自卷烟,一时小小的房间里烟雾缭绕,伴着乡亲们一夜之间散发出来的泥汗味在很小的空间里蒸腾,李向明想迷糊一会儿终于不能实现,他起身推开门窗。这时热情的乡亲们已经给他卷好一支自卷烟,往他眼前递,他又不好不接,乡里的规矩你不接就是瞧不起人家,对人不热情。李向明无奈地接过纸烟,很痛苦地吸上几口,便按在烟灰缸里。这时营房里的起床号就响了,李向明忙擦把脸,冲已经起床的玉枝交待,把粥熬上,自己出操回来时买些油条。这样李向明头重脚轻地走出家,站在队列里出操,他看着经过一夜充足睡眠而容光焕发的同事们,心里愈不是个味。吃完早饭,玉枝就准备上班了,玉枝是班主任,她不能请假,她一请假,一班的孩子便放羊了。老师的待遇差,没人愿意当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费力不说也劳神。在老师短缺的情况下,玉枝就是有病也要上班。剩下来的工作就都留给李向明了,李向明虽说就在院里上班,可这毕竟是部队,偶尔耽误一天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总是影响不好。没办法,李向明等玉枝一走忙收拾好盆盆碗碗,在给乡亲们画一张游逛这座城市的简易地图,告诉乡亲们出门坐多少路车,到什么站再换多少路车,到什么站下车。交待完这些,他看着乡亲们热情很高地接过他绘制的简易地图,背起大包小包,好像那大包小包里有多么贵重东西似的,一刻也离不开他们的身边。他带着这些乡亲们走出部队大院,一直把他们送到公共汽车站,看着乡亲们拥挤着大呼小叫地上了公共汽车,在公共汽车开走的刹那,乡亲们还隔着车窗向他挥手致意,他知道,这是乡亲们最文明最现代的礼节了,他一直强装微笑地看着乡亲们满怀希望地出门游逛。他走进办公室里心里也一直轻松不起来,他在考虑晚上买些什么菜来招待这些乡亲们。

他和玉枝两人都有过对这些乡亲拒之不理的想法。可他们同时想到了仍生活在家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理这些乡亲们事儿小,可这种事传到家乡,那样老家的亲人会在众乡亲面前抬不起头,不好做人。没办法,为了亲人的面子,再苦再累他们也只好忍受着。

家里来了乡亲们,冬天还好一些,夏天要难过了。晚上再热也不好开门,外间厅里住满了人,夫妻俩只好闷着,让风扇的风在身上吹来吹去。一出汗人就渴,一渴就免不了喝水,水份排不掉就得起床去厕所,李向明还好办,拉开门,小心地迈过乡亲们横七竖八地摆在厅里的胳膊和大腿,去厕所;玉枝晚上上厕所就成了难题,她无论如何也不方便跨过这些赤裸的胳膊和大腿去上厕所。无奈,每晚睡前,总要在床边准备一个盆,玉枝只好在寝室的盆里方便。然后两个人就躺在床上叹气。在这种氛围下,两个人都没有热情去亲热,一想起外间睡的那些乡亲们就没了热情。偶尔的,一年有这么一次两次,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可两个人的乡亲有许多,这批走完没清静两天,另外一批又来了。

老区来的乡亲很淳朴也很热情,也许乡亲们仍没忘记当年支前打日本的光荣传统,每次来都大包小包地给出身老区的李向明夫妇带来不少的地瓜煎饼、红枣、煮熟的红皮鸡蛋。这些东西往往过上几天就变质了,乡亲们前脚走,他们后脚就把这些东西扔到垃圾道里去。唯有那些不变质的红枣堆在厅里,两人一是吃不完,二是也没心思吃,于是便分成若干份,送给单位的同事们。每次李向明提着大包小包的红枣来到办公室,马晓初一边嚼着枣一边嬉笑道:又是老区人民慰问的?李向明没心情说话便不吭声。马晓初就又说:你不吃点,这东西可是养颜补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