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马奈特医生

在《双城记》中,马奈特医生是作者权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形象。马奈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

狄更斯将医生作为理想的化身,表达了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和尖锐冲突的理想。作者坚信宽容、善良和仁爱能够有效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解决下层劳动人民和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他们能够和谐共处。但是,依赖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的方式具有局限性,狄更斯思想上的妥协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显然也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双城记》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卡顿

英国律师卡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横溢,讨厌这个肮脏的社会,但又无力抗争。读者在一开始阅读小说时会觉得他是一个颓废、冷酷、无情且懦弱的人。卡顿认为自己是一个“绝望了的苦力”,他冷漠地告诉大家,“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但是,美丽善良的露西的出现像一道山泉,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灵。于是,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对将来也一下子有了希望。他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爱她,而且他还身患严重的肺病,将不久于人世。最终,他把对露西的爱埋在了心底露西与达尔奈结婚后,他对达尔奈充满了羡慕,心中十分难过,万分失落,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为达尔奈和露西道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

卡顿甚至做好了随时为露西牺牲生命的准备,他毫无保留地“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并毫不畏惧,“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他深爱露西,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露西能够“不时想起有这么一个人”,希望露西记住自己。这也就暗示了卡顿最终为爱牺牲的结局,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最终卡顿代替达尔奈走上了断头台,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对露西的爱的承诺。卡顿这个人物身上也充分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他明知自己的单恋没有结果,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为所爱之人换来幸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化解残忍的暴力。卡顿对女主角的深切爱意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使得《双城记》的主题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强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露西

医生的女儿露西是博爱的化身,她对身边所有人都抱着仁爱之心,温和、友善地和所有人相处。她更是用自己的爱心将两个原本因为仇恨根本无法共存的家庭联结在一起,这种化解仇恨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崇尚人道主义的本意。作家着意将露西刻画为一个完美的圣母形象,她用爱心温暖着父亲受伤的心灵和身体,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神智恢复了正常。而她又是勇敢的,当丈夫有难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平静温暖的家,来到危险重重的巴黎,竭尽全力挽救丈夫。

达尔奈

达尔奈身为厄弗里蒙底侯爵的后裔,本应是代表医生仇人的一个反面形象,但作家却将他描写成高大光辉的正面形象。他对贵族阶层压榨穷苦大众的行径十分厌恶,甚至对自己家族的各种罪行深恶痛绝,对那些遭到自己家族伤害的无辜的人感到万分的惭愧。后来,达尔奈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得到了马奈特的宽容和肯定,最终和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革命爆发之后,达尔奈返回巴黎去营救自己的仆人。虽然受到家族背景的牵连而被抓进监狱,但他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妻女以及岳父的安全。达尔奈是狄更斯心中理想青年、理想统治者的化身。

但是,狄更斯在塑造达尔奈这个理想形象的时候,只单方面地对其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进行了突出和美化,并没有充分描写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作者笔下的达尔奈的形象是不够丰满的,他对贵族阶级的种种抗争也是抽象的,是理想化的抗争。

德发日太太

德发日太太作为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社会下层女性,其经历应该是让人感到同情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位童年时期家庭就遭受重大变故的悲惨人物塑造成正面形象,反而是下笔着重刻画着她的可怕、凶狠和冷酷无情,在自己的亲人接连被厄弗里蒙地所迫害致死之后,这位悲情人物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她一直在忍耐,等待着复仇的机会。在革命开始时,她成为了一位令人畏惧的妇女领袖,并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在作者的笔下德伐石太太苦情的人生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更多的是对其自身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进行扣述,甚至夸张的形容连送信的修路人见到她都会浑身发抖。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其残酷和为了复仇而伤及无辜的变态心理,从而通过她折射出残酪的暴力和复仇以鲜明的结局表达自己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1]作品主题《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47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小说《双城记》中艾弗勒蒙德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营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艾弗勒蒙德侯爵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艾弗勒蒙德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