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奔跑在路上—用正确的姿势冲刺(第4/11页)

是啊,这本就是风险啊,怎么办?应对呗。如果一件事毫无风险,那它可能本就不值得做。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希望获得一个努力之后的确定结果,就像是一个希望以小博大的赌徒一样,要么彻底破产,要么不敢下注。

这个道理容易懂,高飞却依然这么想,而且求助于我告诉他下注必胜的秘籍,是因为他害怕,比三年前还要害怕。

表面看,稳定的生活带给了他安全感,但是对一个志不在此的人来说,带给他的还有枷锁。这样的枷锁是让人对环境产生的依赖,是一种无能感。安全感背后,在内心是深深的不安全。也正是这样的不安全感让他们本能地思变。

思变,但是浑身被紧紧束缚了,于是就希望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或者说希望得到一个经过确定期限、确定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确定结果。几乎所有被“体制化”的人都会这么想,这种体制,不是实指的体制,更不指某种职场类型,而是一种安全感的束缚。

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关于“体制化”的一句话:开始你会痛恨它,然后慢慢习惯它,最后你会依赖它。就是这种依赖,让一个人失去的不仅是能力,还有自由的心。自由的心从来不会畏惧不确定,也不会把自己铆钉在确定性上。

对高飞来说,他的无能感是真实的。我要帮助他提升能力。

贪心的幻想

“如果在高校里面发展好了,你还打算离开吗?”我问高飞。

“那当然不会了,在哪里都是发展嘛。不过,”高飞有点警觉地问,“你说的‘发展好’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似乎看不到啊。”

我从“初衷”开始,和他说起体制内的几种可能:

当初进入体制,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冲着安逸稳定去的;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去的;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去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虽然各种机构的分工不同,未必都能安逸,但是若安安分分地工作,稳定是一定会有的。

无奈进入的呢?我也表示无奈,在这样一个多种可能性的时代,我不相信被迫这件事,如果你情愿把自己交出去,那就需要为之负责。

其实,我认为只有最后一类人才是真正的心有所属。在他们看来,进入体制,是为了自己的一些抱负和理想。因为有了抱负和理想,他们才不会在意收入和权力,才不会在意一时之得失,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出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出更大的平台,不会企图跳出来的。

进入体制之后呢?有理想有抱负的,做得开心;能够适应职场的,做得顺心;彻底绝望的,做得死心;只有不甘、不安、不定的,会做得揪心。

为什么会揪心呢?就是因为太纠结了。在他们眼里,无论哪种职场都是既看到了机会,又看到了风险,就是没看到自己的内心。

“那我就是揪心了?”高飞问我。

“不,你是贪心。”我直接回应他,“你进入高校时的动机就有问题,你希望获得的和学校提供的,本不一致。怎能不拧巴呢?你不是抱着理想进去的,而是抱着幻想进去的。”

“那我怎么出去呢?”高飞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不再抱着幻想出去。否则,无论逃到哪里,哪里都是失败。”我向高飞亮出了他的底牌。

职场之间的转换,除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准备,就像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上,总得准备好下水。实际上,越是担心选择不对,就越容易落水。而没有心理准备的人,会把暂时的落水视为跌入深渊,永世不得翻身了。

一直追求的安全感,此时,成为一种限制。

高飞明白了,也失望了。他并没有获得一种“仙人指路”的方向,反倒是被泼了盆冷水,从头到脚,湿冷湿冷的。

我告诉他,不管走向哪里,继续在原单位发展也好,转换职场发展也好,都要把现在作为原点。不要和现状对抗,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人脉关系是资源,自己的能力是资源,未来的期待是资源,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也是资源。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得出去、可以交换的价值,先要计划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些事情,让自己增值,而不要只顾着焦虑。

只有把现在做好的人,才能把握好未来。恰恰是这个时代,确定的结果都不值得拥有。

职业转换,无论怎样的路径,不管是一口气跳下水扑腾,还是踩着晃悠悠的木板过船,走路的,终究是自己。担着风险,心怀忐忑,这是必然的,路径容易设计,彼岸不一定是乐土。

乐土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师也无法知晓的。

转弯看见

选择职业就像选伴侣,你选择了最吸引人的一面,同时也要做好准备接纳它最糟糕的一面。一份理想的职业是经营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你对一份职业足够喜欢,就要专注;你对一份职业足够讨厌,就要立刻转换。成本最高的就是骑墙,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纠结上,这一生只会一事无成。

告别“苦闷模式”

职业生涯咨询中,求助者多数都是面带愁容的: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了,未来方向迷茫了,上司关系处理不好了,工作压力大了,诸多机会无从选择了……

有不少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每天咨询的时候要面对那么多的“负能量”,是不是会身心俱疲?是不是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我说:不会,做完咨询之后,我一般都会能量满满。秘诀有二:我总能看到这些“负能量”背后的价值;我总能看到“负能量”转化的可能。

职场负能量弹

我做过这么一个咨询。

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周先生在银行工作十多年了,从柜员到后台,再到对公业务,几乎熟悉了所有的业务岗位。他没有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也没有随着时间的积累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相反,他总感觉压力巨大,内心充满了抱怨。

他的收纳表里这么写道:工作十多年,收入依然是每月四五千块钱;总是加班,以至于很难兼顾家庭;不甘心作为一名小职员,但是又看不惯别人通过各种潜规则的晋升和发展;感觉自己总是低人一等,缺乏成就感,没有被尊重;工作也没什么起色,辛辛苦苦却劳而无功,感觉很努力了,却总是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