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更多思考(第5/13页)

我常常观察那么多的人为什么无法坚持——尽管他们和那些少数最终坚持下来的人一样,都有着良好的愿望。第一个可能性是,他们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不要说他们,实际上是谁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比如说,跑步是最有效的减脂方法,但是大多数人用错误的方式跑步。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钟之内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跳下来之后扶着把手喘气擦汗。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主要只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才消耗脂肪的比例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可是,他们这样的跑法,永远不会有效——除了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慢跑到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上写着“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什么的。这样的强度,对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从一开始就拼命呢?体育老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过我们长跑的技巧:到了最后100米才开始冲刺。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就算讲清楚了也根本没用——要不然怎么这么多的人会反过来做事呢——他们往往是最初的100米冲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我在健身馆里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人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才决定锻炼。我认识的教练常常向我抱怨他们的会员想法太多却不切实际。教练们的说法是这样的:“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那些脂肪花了多长时间,那想把那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所以,如果一个人25岁开始发胖,35岁来健身馆的时候身上有40斤脂肪,然后要求教练帮他三个月之内减掉那些脂肪,这种要求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然,努力一点,可以把10年时间缩短为5年,甚至两三年,但肯定要比那些想一蹴而就的人想象的时间要长出许多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不得不疲于奔命,于是,速食业也间接因此蓬勃发展;这样的本性还使无数的培训机构构成了一个与所谓正规教育平行的庞大产业;这样的本性使减肥药成为一个庞大的垂直产业——每年全球有上万种新品减肥药上市,无一例外都被证明为无效之后,明年会有更多的同类商品上市,并且会更加热销……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做个不迟到的人

不小心迟到确实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故意迟到,用这种无聊的方法表现自己的重要、自信或者其他的什么。但是在迟到本身并非有意的时候,除了尴尬之外往往还有很多其他损失,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信誉上的,以及一些当时并无法看到的潜在损失。所以,确实应该想办法尽量避免无意的迟到,其好处不必多说谁都知道。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地变得相对容易守时。规律生活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像军营里面的士兵们那般机械。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设定成规律的,那么你的整个生活就比绝大多数人规律很多了。其实每个人一天的主要事件都相差无几:睡眠、饮食、工作、娱乐;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可能还要去教堂做礼拜什么的。这其中,睡眠时间的固定和规律是最重要的。据统计65%以上的迟到事件是因为“睡过点”造成的。对很多人来说早起确实很难,但要知道早起的习惯其实还算是相对容易养成的。每天早上思量并确定当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儿对一天的工作完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有一两个重要约会的时候,就要在这时候确定好时间并且做出相应记录。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我们的大脑并不可靠,并且总是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为了避免遗忘,我们会把重要约会写在纸上或者记录在其他的工具上诸如PDA之类,但是即便如此,你甚至会忘了去看那些记录而导致将某个重要事件忘个一干二净,而事后不仅追悔莫及还会觉得匪夷所思。应付这类尴尬的方法是每天至少检查自己的时间表三次,比如:一次定在上午10点,一次定在下午2点,最后一次定在晚上10点。如果,你已经养成记录你未来所需处理的重要事件的习惯,并且每天至少三次检查那些记录,慢慢你就会开始觉得那些总是迟到并且因此愧疚不已的人多么地可怜、可笑、不幸。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据说,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实际上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哪怕计划者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这个定律存在。如果,你上午10点半要与某个同事进行一次小的讨论,而你觉得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于是你把与另外一个人的约会定在11点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原定的半个小时之内,你通常会发现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那个同事迟到了15分钟,并且你后来又发现这位同事并未提前准备,所以你原定的讨论只能半途而废;还有更气人的,这位同事在与你谈话的过程中接了好几个电话而你又无可奈何,因为后来你也接了个电话,下一个约会的人在电话里说,他已经到了,所以你只好说“好,我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