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第5/11页)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 Knight[3])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的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然而,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是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接受现实实在是太困难,因为,每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难以接受的现实。所以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接受现实更为困难的了。另外一个烦恼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的一个习惯——“懒惰”。

除了“天生的懒惰”这个阻力之外,还有一个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最终的困难”究竟会困难到什么程度。人们常常慨叹体育比赛的残酷。百米田径赛里,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秒;在跳水比赛里,金牌和银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分;在跳远比赛里,冠军和亚军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一厘米不到的距离……那一点点的差异竟然给选手带来的是天壤之别——太残酷了。

可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就会知道那所谓的“一点点”的差异究竟有多么惊人。形象一点讲,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把进步程度投射在纵轴上,把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横轴上,得到的曲线往往与“对数曲线”非常类似:

透过这个曲线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说,那些冠军与亚军之间的差异(纵轴上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小,因为,到最后阶段,横轴(时间精力)上要有很大的差异才能造成纵轴(成绩)上明显的却又很小的差异。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几乎所有的励志书籍里,都会布道般地告诉读者,“你是独一无二的!”(You are unique! Everybody is unique!)通常这些书籍会引用阿姆拉姆·善菲尔德(Amram Scheinfeld)的那本著名的《你与遗传》(You and Heredity)中的一段说法:

你是由46个染色体互相结合的结果,其中23个来自父亲,23个来自母亲。每个染色体里面有成百个遗传基因,每一个基因都能改变你整个生命。由于你父母亲染色体的组合,形成你如今模样的概率是三十兆分之一。

然后,接着引申:

因此,我们的确是“不可思议、极为独特”的一个组合。因为,纵使你有三十兆个兄弟姐妹,他们还是同你有相异之处,你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记得当年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也狠狠地激动了一番,之后,当然也跟很多人一样恨恨地抱怨了一下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为什么给独一无二的我一个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命运?!然后,想起王朔一篇小说中的一段话“……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走在芸芸众生当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就浑身起了好几次鸡皮疙瘩。

然而,26岁那年我大彻大悟的时候,仔细审视了我自己曾经相信过的那些信条。“我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其中让我哑然失笑的一个。这个信条除了误导我之外没起过任何正面作用。相反,我还可能因为这个信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这样的想法最容易使一个人想入非非,并因此虚度时光、一事无成。

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激励自己努力的信条,显然荒谬。甚至不用科学证明,就知道“独一无二”是个确定的事实,但是,这却是一个与成功根本无关紧要的事实。如果大家每只手都是五根手指头,而我恰好基因突变,右手多了一根手指——“六指”(假设),那又怎么样呢?我会因此就成为亿万富翁或者改变这个世界的伟大人物么?搜索了半天,我所知道的伟大人物中还真没有六指的,除了倪匡小说里的“六指琴魔”。

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不再自卑的理由,那就更可怜了——要自卑到什么地步一个人才能想起来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作为最后的挡箭牌?其实,“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要把“自卑”当作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或者竟然真的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

其实,引用“23对染色体的排列组合共有30兆种可能性”这个事实,能且只能完整地证明一件事儿:每个人在生理条件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好像什么都证明不了。现实生活会用各种各样的诡异方法让你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挤公共汽车的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那又怎么样呢?他们得忍受一样的拥挤,一样的异味,一样的烦躁。站在银行窗口排队的那一刹那,每个人再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必须按照同样的规则等候。

有些时候,有朋友来问我一些问题。于是,在确认他确实是想听我的建议之后,我会说出我的想法。然而,在说出切实细致的方案之后,八成会看到这样的反应:“你说得确实对,可是,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一般来讲,我就知道我应该闭嘴了。因为,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我见过的少数几位没有说“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反倒往往会迅速矫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