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太弱的人是危险的

(01)

晚清有个很大的疑案,是那种正经史学家见之绕行的大悬疑:

疑案的当事人叫刘锡鸿,他出身于渔夫之家,凭自己的努力考中举人,入广东衙署。适逢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英国人按条约要进入广州摆摊做生意。衙署群议汹汹,可是没人敢行动。刘锡鸿凭了一身勇力,率乡勇逐走英国商人,为自己在仕途上打出一点小名气。

但是,刘锡鸿终究是草根出身,没关系、没人脉、没势力、没背景,在当地还是混不下去。恰好洋务派领袖人物郭嵩焘来广州,认为刘锡鸿这个人,人品方正,性子耿直,除了读书读得有点呆,爱较真之外,还称得上可造之才。

于是郭嵩焘带刘锡鸿去了北京,在刑部任职为员外郎。如此说起来,郭嵩焘算是刘锡鸿的恩师与挚友。不久郭嵩焘放洋,临行前向朝廷举荐刘锡鸿,让他作为自己的助手,两人一道去了英国。

出国之后,刘锡鸿目睹英国之繁华,叹息道:这里,实在是个文明之地呀,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设若我大清国也能如此,何愁国家不强大呀。

刘锡鸿的感叹,也是郭嵩焘的感叹。于是他再次向朝廷举荐,朝廷下旨,委刘锡鸿为驻德公使。

好友升职,郭嵩焘喜形于色,摆宴为刘锡鸿庆贺。

可是刘锡鸿拒绝了,并做了一件,让郭嵩焘始料不及、大跌眼镜的事情。

(02)

刘锡鸿突然向朝廷举报,称郭嵩焘是汉奸,并列举了郭嵩焘十大汉奸行径。

这十大汉奸行径,包括了郭嵩焘出席宴会,因天气冷竟然披上了洋衣。奏折中,刘锡鸿充满正义地指出:即使是冻死,也不该披洋衣。

此外,郭嵩焘参加洋人的音乐会,竟然学着洋人的模样,拿着节目单翻阅。刘锡鸿指控,这是十足的汉奸行径,绝对不可以饶恕。

还有,郭嵩焘竟然想学英语,去父母之邦,学夷狄之语,岂非汉奸而何物?

……林林总总,十大罪状。

这些罪状,现在看起来好笑,但在当时,却是极严重的事件。

朝臣们惊讶之下,急忙落井下石,一块儿冲出来群殴郭嵩焘。郭嵩焘吃惊了好长时间,才醒过神来。

刘锡鸿,是在有意陷害他。

十大罪状列出来,堪称一击致命,那可不是开玩笑的。若非是深仇大恨,很难下得了这个手。

可这是为什么呀?

自己可是没一点对不起刘锡鸿的地方呀?

不唯是郭嵩焘困惑,此后的修史者碰到这个地方,也都是一个劲地抓头皮,咦,这是为啥子呢?嗯,为啥子呢?

有人猜,这个刘锡鸿,会不会是朝中保守派安插在郭嵩焘身边的眼线,专门为陷害郭嵩焘而来的。但细观刘锡鸿生平,他在整个朝廷,就郭嵩焘这么一个朋友,朝中根本就没人搭理他。构陷郭嵩焘,是他自觉、自愿、自动、自发的行为。

那么,是不是这个刘锡鸿,实在是太爱国了呢?

这个理由更扯!这个刘锡鸿,虽然他年轻时有过驱逐英国商人的革命史,但他人在朝中,又放洋出国,早就把一切看得透透的。这大清国又不是他家的,当时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只不过是指猪骂羊指狗撵鸡,借着反洋人的热劲,趁机会陷害自己的仇家罢了。所以,没有一个史学家认为他指斥郭嵩焘,是爱国的表现,但他究竟因何与郭嵩焘结怨,这怨气如此深重,竟然压倒了郭嵩焘对他的帮助和善意,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这个秘密,大概只有最熟谙权力规律的慈禧,心里明白。

(03)

慈禧传懿旨,郭嵩焘并刘锡鸿,双双革职。郭嵩焘需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其所记载的西洋风俗人情《使西记程》,彻底毁版,列为禁书,连皇帝也不许偷看。刘锡鸿信口雌黄,胡言乱语,一撸到底,打回原形!

郭嵩焘经过这么一场风波,算是被慈禧太后保下了。至于刘锡鸿呢,他本是贫家子,无产无业,这次被打回原形,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一个人孤零零地病死在小黑屋里。

刘锡鸿活了一辈子,就郭嵩焘拿他当朋友,他却突然反咬郭嵩焘一口,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可他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呢?

没人知道。

(04)

我有个兄弟,姓卢,仪表堂堂,为人四海,能力过人,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几年前,他就瞄着董秘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拿下的,那需要绝高的人际技巧,以及含蓄优雅的教养。但是他很有信心,一直处于冲刺中。

两年前,他有个大学时期社团里熟识的学弟,公司破产落魄了,就向他求助。他帮忙把学弟招入公司,怕学弟适应不了大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常带在身边。据他说学弟也很卖力,有什么事交给他,放心。

就这样,到了今年上半年,董事局正准备开会讨论董秘的人选,会前突然把他叫了去,在座的董事们脸色都很凝重,一个劲儿地追问他和学弟的关系,开始他还懵懂,以为学弟惹出了什么麻烦,还不停地替学弟说项遮掩。可问到最后他才知道,学弟找到董事长,把他给举报了。

举报的事由,无非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再就是和几个女同事的关系不清不白,诸如此类。

当时他五雷轰顶,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哪里惹到学弟了,居然背后挨了他这么一刀。所指控的罪名对他并无影响,所谓滥用职权、挪用公款之类,都是有上面许可的。和女同事的关系也容易说清楚,能够在上市公司立足的,哪个没点背景?

只不过,他的董秘算是没戏了。这件事也证明了他还不具备董秘的能力,连这么点识人的眼光都没有,就算爬到这个位置上,也干不长。

倒是学弟惨了。公司公开表扬之后,就把他流放到一线,重体力强挤压,存心折磨他。学弟坚持了一段时间,实在撑不下去只好弃职走脱,降到了此前的落魄水平。

事情早已尘埃落定,影响也基本上消除。但他心里仍然如鲠在喉,想不明白呀,好端端地,学弟为什么要玩这种两败俱伤的游戏呢?

(05)

听朋友讲了他的事情,我也给朋友讲了刘锡鸿与郭嵩焘交恶的故事。

我说,不能确定你遇到的事情,是否和历史上的刘郭之事类同,也许有些很重要的细节,你认为不重要,但实际上主导了你学弟的行为。我们只能假定你的描述如实,那么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两起事件,有着相同的人际关系格局。

什么叫人际关系格局呢?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定位。人性是隐秘的,但又是共通的。一旦人际关系格局相同,就会受共同的人性规律所主导——历史上,几乎每个留名于史的人物,都有通过人际关系格局推演事件进程的能力。没这个能力,你远在天边的一个小官吏,凭什么一道奏折,就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是做不了大臣的,最多只是个小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