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需要太多大道理,注重人品是关键

(01)

巴菲特,“牛人”也。

网上有文章说,每年,巴菲特都要去大学,和大学生们happy。学生们逮到他,就会问许多奇怪的问题,比如说,有一次有个学生问他:老巴,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人品是什么?

这个……巴菲特说:人品这事咱不懂,要不咱们玩个游戏吧。

这个游戏叫:买卖人口!

买下你同学的10%。

现在,你可以买下你一个同学的10%,他的10%就归你了,一直到他生命结束,这10%的收益,都属于你。

你会买下哪个同学的10%?

我买……学生们顿时亢奋起来,纷纷在自己的同学中,摸摸捏捏,挑挑选选。最后购买的结果——如你所知,不是家里最有钱的,不是长得最漂亮的,不是考试分数最高的,不是打架最凶的,而是为人沉静稳重,感觉上最有安全感,也最可能有大发展的那个。

然后巴菲特说:现在,你们又有一次机会,让你卖掉某个同学10%的股份,你会卖掉哪个同学?

卖掉同学……感觉这个段子,有点离奇,巴菲特好像不太可能出这种卖掉同学的怪题。

但这个题目的设计,是有价值的。我们继续考虑,卖掉哪个同学的10%呢?

——你猜也猜得到,你要卖掉的那个同学,肯定不是家里最贫寒的,也不是长得最丑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差的,也未必是和你打过架的。但肯定,是大家都不喜欢的。

于是你就知道了,考试分数不重要,相貌美丑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具有让大家信任的能力。

还是要看人品。

(02)

大家最喜欢的,是方法论,有没有个好办法,让自己的能力“飕”的一家伙,超过别人对自己的预期?有没有个好的读书法子,让自己“唰”的一声,就成为渊博之士学富五车?

大家看重自己的,是能力。

而我们看别人,看的却是人品。

——反过来也一样,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别人的眼睛,却盯着我们的人品。

这是为什么呢?

(03)

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被广泛地用来改善夫妻——或是团队关系。

比如说,一对夫妻关系不和睦,天天打成一团。这时候,就可以请心理学家出场了。

心理学家对当事人,进行单独谈话,先问:你是不是感觉很委屈呀?

当然啦,我成天累死累活,忙得跟狗一样,而他却无所事事,闲得跟猪一样……当事人就开始了悲愤地控诉。

然后心理学家问:你们家里的家务,是怎样分工的?

分个什么工呀,差不多都是我做的……当事人更委屈了,满脸是泪。

那好吧,心理学家说:给你张纸,把你做的家务比例,比如说,你认为自己干了70%的家务,把这个比例写下来。

心理学家跟夫妻双方,各自谈话,要求各自写下自己所干家务的比例。

然后把这个比例加起来——不出所料,凡是打成一团,骂个不休,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两者的家务比例之和,都超过了百分之百。

至少有一个人,或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付出,高估了。

——过于高估自己的劳作或付出,这是有些人心里幽怨的由来。

你可能只做了20%的工作,但感觉自己做了70%,心里当然委屈。估计的比实际越高,心里的委屈就越是强烈。

委屈,当然有怨心——偏偏对方也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也是怨气重重,你想这日子,还能过下去吗?

——几乎所有的心灵鸡汤,所有的励志文本,都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要付出,要无怨无悔地付出。还有什么感恩之心,就是因为有人不愿意多付出,所以想忽悠大家感恩,你感恩,就对付出没什么抱怨了。

但对于一个高估了自己付出的人来说,这些鸡汤励志,是不管用的。

不管用的原因是,我们不只是意识不到自己高估了付出,还会——

高估自己的智力。

(04)

据说,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线之上。

这个意思是说,有些并不聪明的人,却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谁不承认这一点,他恨谁一辈子。

瑞典有个不信邪的心理学家,叫彼得·约翰松,这人跟大伙玩了个偷梁换柱的把戏,把实验者坑惨了。

约翰松的实验,是这样子的——先找来实验者,坐下,看屏幕上疾速闪过的美女图片,一次闪过两张,然后问实验者:你喜欢哪一个美女?

美女……萌萌哒,都喜欢。

可是实验要求只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所以实验者们,只能指明其中一张。

然后约翰松把照片推送过来,请实验者做个解释:两个美女都蛮好,为什么偏偏就喜欢这个?为什么?

实验者就开始解释:因为那啥……所以哪啥……吭哧瘪肚地解释一番。

等实验者解释完了,约翰松就嘎嘎地怪笑起来:傻孩子,你中吾计矣,现在给你看的照片,不是你选中的那一张!

这样玩儿也行?

约翰松说: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喜欢跟自己唱反调。

(05)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和自己唱反调呢?

再来个实验就清楚了。

找两个旗鼓相当的辩论手,让他们抽签,进行辩论。

抽签,抽到什么主题,就分正反方展开辩论。

比如说,抽到这样一个签,正方观点是: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反方观点则是,笑你妹呀笑,高冷才是王道。

论辩十分钟,双方已经交手几回合,不分胜负之际,突然叫停论辩。

现在,让双方交换场地,换位论辩——也就是说,对方转为支持你刚才的观点,而你要做的,是驳倒对方。

继续观看辩论,你会发现,双方并无丝毫心理不适,仍然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伶牙俐齿。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有些人,哪怕他意志再果决,态度再坚定地信奉某个观点,但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轻松驳倒自己。

(06)

有些人并不在意观点,甚至根本没观点。

他们只是不喜欢,或是讨厌某个人,才会否决对方的观点。

在意的不是观点。

是好恶。

是输赢。

(07)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这样几件事:

我们都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获得公众认可,才会拥有更多可能的未来,但我们却不肯成为这种类型的人。

之所以不肯成为这种类型的人,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有可能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与劳作。

第二,我们有可能高估了自己的智力。

有关第二点,需要说明一下。

我们中有些人,总是感觉义愤填膺愤愤不平,并非是谁亏待了他。而是他有可能脑壳空空,既无观点也无观念,但就是看不惯有些人瞎显摆,所以冲上前去扁之,闹得昏天暗地却没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