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撒哈拉沙漠(第2/16页)

那么沙漠里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水源了。三毛曾这样说过:

“常常听到一首歌,名字叫什么我不清楚,歌词和曲调我也哼不全,但是它开始的那两句,什么——‘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爱情就想起了你……’给我的印象却是鲜明的。这种直接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水和爱情都是沙漠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东西,只是不晓得这首歌后段还唱了些什么事情。”

撒哈拉沙漠的水源是非常之少的,只有几条河源徘徊在撒哈拉沙漠外,为沙漠内提供了宝贵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在撒哈拉沙漠中最有名的河流当属尼罗河了,它的主要支流在撒哈拉沙漠汇集,并沿着沙漠东部边缘向北流入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南面的查德湖,以及东北方向的蓄水层。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有时就像女人的脾气,忽冷忽热,一会儿柔情似水,一会儿又变得暴躁冷酷,令人捉摸不透。这主要归功于撒哈拉沙漠的两种气候情势:北部属于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则归干旱热带气候主宰。由于这两种气候情势,造成了沙漠温度常出现许多极端,比如,早晚温差极大,白天最高温有时能达到50℃以上,但是只要一到晚上,太阳一落山,气温骤降,马上就到了零度以下,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是很吃不消的。三毛也吃过这方面的亏:

“夕阳黄昏本是美景,但是我当时的心情却无法欣赏它。寒风一阵阵吹过来……太阳完全看不见了,气温很快地下降,这是沙漠夜间必然的现象。”

撒哈拉沙漠(不包括尼罗河谷)的居民人口数估计只有二百多万,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偌大的面积基本上空无一人,但是只要瘦瘠的植被能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会在这世界上最艰困的环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去。三毛也称赞过沙漠居民们顽强的生存能力: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撒哈拉居民大多数都是游牧民族,三毛将他们称为“撒哈拉威人”。三毛对于撒哈拉威人有过一段描述:

“撒哈拉威女人胖但是美丽,出嫁很早,裹着蓝色布袍,皮肤也是蓝色的。”

根据这一说法推断,自然不可能真有什么蓝色皮肤的人,事实上应该是这些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每天都要骑马,致使流汗较多,让蓝色长袍沾了汗水脱色,所以把皮肤染蓝了。说到游牧民族,在撒哈拉沙漠里最有名的就是图阿雷格人。他们以好战和狂热的独立个性闻名。并且仍保留女族长的组织,且图阿雷格妇女享有不同寻常的自由,详细说来,他们是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里的一支游牧民族,族人大多身材高大、皮肤白皙。此外图阿雷格的男人脸带面纱,据说是为了防止魔鬼从嘴巴进入身体;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图阿雷格的男人们出去打仗,妇女们在家做好饭菜,等待着他们胜利归来。到黄昏的时候,男人们才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失败了。妇女们气愤极了,纷纷将头上的面纱扯掉扔到了男人们的脚下,说:“打了败仗居然还有脸来见我们,从今以后你们就把脸用面纱遮起来吧!”男人们都羞愧地捡起面纱缠在了自己的头上。这种面纱叫“达格里”,最长的可长达五米。图阿雷格人通常身配长剑、匕首和白羚羊皮制成的盾,以骁勇善战而著称。西面的摩尔人集团原先拥有强有力的部落联盟;提贝斯提及其南部边境的特达人主要是骆驼牧人,以独立性和吃苦耐劳而著称。

三毛是爱极了撒哈拉的。爱撒哈拉的黄沙,爱撒哈拉的绿洲,爱撒哈拉的人,爱撒哈拉的风。撒哈拉对于三毛来说既是亲人,也是朋友,又似情人。三毛与撒哈拉是一语道不尽的:

“四周的世界,经过她魔术似的一举手,好似突然涨满了诗意的叹息,一丝丝地钻进了我全部的心怀意念里去。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地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

古城迷踪

“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今生今世原已不盼再见,只因在他的面前,一切有形的都无法回报,我也失去了语言。”

——三毛

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荒漠之中,大风肆虐,漫漫黄沙,风沙之后,在夕阳的照射下,显示出了一座古城的轮廓,不多会儿,风暴骤停,古城矗立在了眼前,破败、残旧,但却巍峨巨大。事实上,撒哈拉沙漠里没有古城,因为撒哈拉不是武侠,但是撒哈拉沙漠的周围却有许多充满魅力与个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等着人们去探索。

圣城——凯鲁万

走进凯鲁万麦地那,便见古街老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路似迷宫。两旁房舍,墙白如粉,门窗湛蓝,甚是悦目。沿途不时见到一座座清真寺尖塔、礼拜寺半露在街旁巷内,寺内总是挤满了虔诚的信徒,匍匐在地向真主顶礼膜拜。沿街店肆林立,货摊鳞次栉比,眼前的商品琳琅满目,耳边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场风情。

城内寺庙星罗棋布,因此凯鲁万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誉,但最负盛名的是位于城东北隅的奥克巴清真寺,又称为“大清真寺”。它不仅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且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站在十几公里之外,就可遥见大清真寺高耸的尖塔,它已成为凯鲁万的特殊标志。该寺最初的设计、建造者是奥克巴·本·纳菲,这位阿拉伯第三次远征军的统帅,既是一位骁勇善战、富于谋略的军事指挥官,又是一个有治国方略的总督。他意识到要治理北非这蛮荒民众,除了行政的统治外,还必须用宗教从精神和思想上去教化他们。因此,他在创建凯鲁万城之初就决定建两个机构——清真寺和总督府,凯鲁万正因拥有此寺而被阿拉伯世界誉为第四圣城。

说到阿拉伯的远征,有段历史不得不提。自公元7世纪以来,不断兴盛的哈里发东方阿拉伯帝国,经过多年的征战,特别是自公元644年至公元713年的七十年“圣战”终于征服了突尼斯土地上的柏柏尔人,不仅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了突尼斯,而且使柏柏尔人从语言、文化到信仰、习俗完全归化了阿拉伯民族。这段历史,是突尼斯历史上充满神奇和英雄传说的年代,它既使柏柏尔人感到自豪,又足以使阿拉伯人感到荣耀。这期间所建的奥克巴清真寺就是阿拉伯建筑、文化、艺术的经典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