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走过疲惫的巴勒斯坦(第6/6页)

握手?别小看了这个动作。在犹太教徒和回教徒同时拒绝和我握手之后,我才恍然,握手,在这个古老的世界里还留着最原始的象征意义。阿拉法特和拉宾对彼此伸出手来,那一握,要比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的握手沉重得多。

没有六年的“因地发打”抗暴运动,会不会有今天的以巴和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67岁的阿布达拉是迦萨的中学老师,曾经被以军逮捕过44次,前后总共坐过15年的监牢,被刑求昏死过无数次,今天,他坐在家中布置舒适的地毯上,抽着烟。

“15年,一天都没白费。我们要自由、自主、和平。没有人愿意作奴隶。1947年,巴勒斯坦人有机会立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昧于现实,与以色列人‘汉贼不两立’,‘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结果是一输再输。这一次如果我们再不把握机会,恐怕要万劫不复。

“15年牢狱和抗暴,我学到两个教训:一个是人要勇于反抗,一个是要同时划清梦想和现实。”

“因地发打”使以色列人疲于奔命,更严重挫伤了他的士气。士兵用枪托捣碎丢石头的少年的手,用坦克车夷平游击队藏匿的村庄,流弹射死妇孺老弱,激起外人对巴人的同情,也震动了以色列人自己不安的良心。阿拉法特的手,伸出的正是时候。

横摆在迦萨人眼前最大的障碍,将不再是一个敌人,而是自己。敌人走了,人权就来了吗?

不见得。

“因地发打”的种种运作之中,有一项是清除“巴奸”。为了便于控制,以军收买巴人或者为它收集情报,或者居间作协调者。在“因地发打”的6年期间,已经有900多个所谓“巴奸”被蒙面人暗杀。典型的运作方式:被指认为“巴奸”的人被绑架,然后刑求——用利刀凌迟,或者用烧溶的塑料滴在皮肤上,然后就地枪毙。去年6月,阿拉法特的一个幕僚阿布何塞在迎萨公开呼吁停止私刑“巴奸”。三天之后,哈玛斯(Hamas)将两个五花大绑的“巴奸”丢到阿布何塞家门口台阶上,开枪,呼啸而去。

45岁的阿曼坐在我对面,脸上毫无表情。他是哈玛斯的一员。

“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叫‘巴奸’?”

“所有和占领军合作的人。”

“什么样程度的合作?为以军收集情报出卖同胞的人?还是为以军收垃圾扫厕所的人?还是两者?”

阿曼瞪着我,慢慢说:“所有的出卖者,所有的叛徒。”

走出阿曼的杂货店,我还是一直感觉到他黑色的眼光。

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