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王石

我一直以为,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是一群不知命运为何物的人,是一群不知敬天畏人、仅以一己私利之追求为人生最高目标的人,那么,财富聚集到这些人手中无疑是暴殄天物,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公,是未来中国最可怕的危机。至少王石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存在。

“在‘笨笨红烧肉’之前,听我讲座的人最多有七八百,‘笨笨红烧肉’以后,居然就增加到了5000。”2014年的7月2日,在杭州良渚一间幽僻的会所里,王石用自嘲的口吻跟我说。对一个人而言,多么尴尬或难堪的事情,一旦能亲口说出来,便表明它已经“落地”了。

就在上周,王石先在深圳的北大汇丰商学院做了一场演讲,有5000多人到场,据说创下了一个纪录。然后他又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同题演讲,因报名者太多,在主会场之外还开了8个视频分场。王石的演讲题目是:底线与荣誉。

我最早关注王石,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那时,开在万科网站中的“王石ONLINE”可能是所有企业家网站中最火爆的一个。在首页的第一行便有王石引用哈维尔的一句名言: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我不知道王石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如此醒目地放在那里。

到2003年,万科创立将近20年,王石亲笔创作的《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在秦朔的牵线下,由蓝狮子出版,从而让我有了第一次接近王石的机会。

在很长时间里,热闹的王石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人,不然他不会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做出那么多决然的事。他把亲手打造出来的万科集团几乎整个儿卖给了华润,道理上来说是为了套钱圈地,但作为上市公司的万科是否一定要“卖身买地”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王石大做减法,把旗下的万佳、怡宝和万博等都处在行业“Number One, Number Two”位置的公司统统出售,道理上来说是为了死心塌地做地产。可是这种“极端专业化”的模式是否必要,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王石在房地产最疯狂的时候提出利润不超过25%,道理上来说是为了还社会一个公平、还企业一个“平常心”,但这种无法监控的承诺到底能否实现,或对行业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却仍可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经营决策的角度来说,王石的这些动作都能够作为MBA的教案来好好地讨论,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些近乎疯狂的做法,可王石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做了。在溅起的一片片喧腾中,在无穷无尽的说法中,我们看到王石在聚光灯下一遍遍地解说、阐述、布道,而他的心却似乎在另一个偏冷的角落无声地睨视。海德格尔说:“当你们真的听懂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们就完全地错了。”我看王石,每每有这样的感受。

喜欢登山的王石,曾与友人有过一些对话,在那一时刻,登山者王石和企业家王石似乎在描述他对生活和职业的共同感受:

“登山是一个后悔的运动,一进山后,马上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高山反应,感到后悔。”

“身下就是深渊,令人不寒而栗!因为难度大,上攀的队员挤压在这里,有的费一个小时才能通过,见到这种情景,瞬间产生恐惧感。”

“那个时候在顶峰上,一方面是因为太疲惫,另一方面是因为缺氧,人有点麻木,所以没什么崇高激动的情绪。”

我喜欢这样的对话。因为在这里我们听得到血液流淌的声音,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这个貌似喜乐、倡导丰盛人生的享乐主义者内心所有的寂寞、恐惧与不安。人对天理、命运的敬畏,并不仅仅表现为顺从,而应该是一种清醒的对话,是向上成长的渴望,是与未知对抗的坚决与愉悦。

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王石的种种议论:有说王石的潇洒是装给别人看的,他是在为万科做免费的广告;有说王石其实很专断,他是万科集团里唯一的一只“猫”;有说王石老早就已衣食无忧,他是在天下人眼前演一出戏;还有的甚至说老王其实有“心脏病”,必须不断地爬山才能锻炼心肌……当一个人渐渐变成一则传奇,种种江湖流言便开始如牛奶般地漫渗开来。

关于这些流言,很少有人会与王石面对面地“对质”,但我认为它们并非空穴来风,至少是某种公共评论的隐喻。在很多时候,一个公众人物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符号,它寄托了人们对某一种信念及生活方式的认同或否定。作为一个商业文化的观察者,我更愿意以一种常人的心态来揣测王石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王石好像有着一种很深重的“病人情结”。

王石把万科当成了“病人”,它超速长大青春激荡,病疾不断常常莫名发作,因而必须时时警觉,日日维新。王石把房地产业当成了“病人”,它暴利惊人游戏诡异,充斥着令人迷失的金色陷阱,因而必须让欲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当成了“病人”,在没有约束、众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这个时代也当成了“病人”,物欲横流,价值多元,到底什么是人们真正的渴望?

因为有“病”,所以有所敬畏。在这些年里,我接触过无数的企业家,他们往往是匆忙的,是焦虑的,是愤懑的,是自傲的,是勇敢的,却很少是快乐的,是阳光的。我不知道,天籁寂静之际王石是不是快乐,可是,至少他让我们“感觉快乐”,感到他面对命运时的畏惧。当他决定让自己的人生以如此多彩而透明的方式铺陈开来的时候,便意味着他的获得和放弃已经超出了职业的范畴,而更带有人生历险的趣味。

我想,我对王石的这些解读,大概都是错的。当这个人如此独特地行走在拥挤、奢华而乏味的中国企业家走廊上的时候,我宁愿那么错误地深信他代表着另一种生活的姿态。我一直以为,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是一群不知命运为何物的人,是一群不知敬天畏人、仅以一己私利之追求为人生最高目标的人,那么,财富聚集到这些人手中无疑是暴殄天物,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公,是未来中国最可怕的危机。至少王石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存在。

从2011年开始,王石游学于哈佛和剑桥,每年只在寒假、暑假归国,“被大家牵着热闹一阵子,然后再飞回去读书”。他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哈佛期间,除了听课,他还开设一门叫“企业伦理”的选修课程,也就是说兼有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双重身份,现在,《企业伦理》也成为王石正在创作的一部书稿。此次在杭州见面,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创办一个“中国企业案例中心”,专注于中国公司管理案例的研发:“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还会增加,可是到今天,我们还无法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的管理思想’,这太让人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