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第2/5页)

立春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①。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②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③。入贺讫,戴归私第。

[注释]

①鞭春:古时候庆祝立春来到的一种活动。府县官员表示劝耕,在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牛置于署衙前,第二天用红绿彩鞭打牛身,叫做鞭春,也叫打春。②百戏:即杂技表演。汉代即有百戏的名称,从张衡《西京赋》等文献记载和当代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来看,汉代的百戏主要是杂技表演,包括吞刀、吐火、扛鼎、寻橦(爬竿)、冲狭(冲过刀门狭道)、燕跃(又称燕濯或燕子点水)、跳丸、走索等。南北朝后又叫散乐。唐代和北宋百戏比较流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七“乐考”记云:“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藏挟、杂旋、弄枪碗瓶、龊剑、踏索、寻橦、筋斗、拗腰、透剑门、飞弹丸、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谓的“杂手艺”即是百戏。参见卷之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③幡胜:即彩胜。唐宋时风俗,每逢立春日,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旗子,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叫做幡胜。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分类东坡诗》卷六)

[译文]

立春的前一天,开封府进献一头春牛到皇宫,以备在第二天鞭春活动中使用。开封、祥符两县,也各自在府衙前面放置一头春牛。当日一大早,衙署里的长官和部属在这里举行打春的仪式,就像州郡的仪式那样。府前两边的大街上,百姓们正在卖小春牛之类的小玩具,也往往给牛用彩花装饰,放在设置有底座的牛栏里,上面还排列着各种进行百戏表演的人物。人们还为迎春而制作一些小旗子、雪柳等物件,互相赠送。立春当天,宰相、亲王及百官,都会得到皇上赏赐的一些金银幡胜。入朝贺春谢恩之后,他们戴着幡胜回到自家府中。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①,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②。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③。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启④,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⑤,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⑥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⑦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⑧,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⑨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⑩。

[注释]

①山棚:欢庆元宵节时,在街边用木料、松枝搭建,并用花朵与彩旗装饰的彩山,称为山棚。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云:“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这里所谓的彩山即是山棚。又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云:“今人谓锡宴所结彩山为山棚。”②嵇琴:即弹琴。晋嵇康善弹琴,临刑时曾弹名曲《广陵散》,后世或称琴为嵇琴。③苏十、孟宣,筑球:苏十即苏述,他和孟宣都是当时京城中善于筑球者。筑球,古代的击球游戏,详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的描写及注。④启:原作“呇”,即“启”字,今径改为“启”,参见本书卷之四“食店”一节注⑦。⑤乐棚:演出百戏伎艺的场所,通常是在节日期间或其他喜庆日子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子。唐代已有乐棚的名称,如元稹《哭女樊》诗云:“腾踏游江舫,攀援看乐棚。”(《全唐诗》卷四〇四)⑥呈拽:此词较罕见,意思不明。疑为方言,即设置、拾掇之意。这里大概是指把皇上的御用安排妥当。⑦露台:即高台,或作灵台。《史记·文帝纪》云:“尝欲作露台,招匠计之,直百金。”这里的露台指露天舞台。⑧骨朵子:或称骨子,皇帝身边的卫士手执的一种仪仗。执骨朵子的卫士称为骨朵子直。高承《事物纪原》卷十引《宋朝会要》云:“大平兴国二年,诏改簇御龙直骨朵子直曰御龙骨朵子直。”⑨内等子:禁军中下级军官的名称。参见本书卷之四“军头司”注①。⑩山呼:群臣在朝贺皇帝时高呼万岁,称为山呼。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后人以呼万岁为山呼者,其事盖起于汉武时。按前汉武帝本纪曰,元封元年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傍,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迄今三呼以为式,而号山呼也。”

[译文]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大檩条正对着宣德楼,从这时起就已有游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侧走廊下,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一个连着一个,乐声和人声嘈杂喧嚷,十余里外都能听到。有表演击丸蹴踘的,有表演踏索上竿的。一些著名的艺人如赵野人表演倒吃冷淘。张九哥表演吞铁剑。李外宁表演药法傀儡。小健儿表演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等表演杂剧。温大头、小曹弹奏稽琴。党千演奏箫管。孙四表演烧炼药方。王十二表演作剧术。邹遇、田地广表演杂扮。苏十、孟宣表演筑球。尹常卖说评书《五代史》。刘百禽表演弄虫蚁。杨文秀演奏鼓笛。另外还有人表演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其余的如卖药卖卦的,其他如沙书、地谜之类的,各种奇异巧妙的表演,每天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到正月初七那天,各国的使臣入朝后辞别出了宫门,就会看到金光灿烂的灯山交相照耀,锦绣流彩辉映其间。朝向宣德楼的一面都是用锦绣彩旗搭建的、重叠堆积如山的山棚,上面画着各种神仙故事,或者画着街巷间卖药卖卦的人物形象。山棚的前面横向排列着三道彩门,各有彩结装饰、金泥书写的大牌匾,中间的彩门为“都门道”,左右两边的是“左右禁卫之门”,上面的一面大牌匾写着“宣和与民同乐”。彩山的左右两旁,用五彩扎成文殊、普贤菩萨,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各自从手指流出五道水流,以使他们的手还在摇动。还有用辘轳绞水升上灯山的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水,并按时放水,犹如瀑布一样。又在左右两边的彩门上,分别用草把子扎缚成二龙戏珠的形状,用青色帷布蒙着,并在草把子上密密地放置灯烛达数万盏,远远望去,龙身婉蜒起伏如同双龙飞走。从灯山到宣德门楼的横大街,大约百余丈远,用棘刺围绕起来,叫做“棘盆”,里面设置有两根几十丈高的长竿,用五彩缯布装饰起来,又用纸糊成百戏人物,悬挂在高竿上,随风摆动宛若飞仙。棘盆里边还设有乐棚,差派衙前的乐人奏乐并演出杂戏,连同左右禁军的百戏也在里面表演。宣德楼上都垂着黄边的布帘子,正中是皇帝的临时座席。用黄罗设置一个彩棚,侍卫御龙直手执黄盖、掌扇,排列在布帘之外。宣德楼的两个朵楼上各挂着一个大灯球,方圆大约一丈有余。里边点燃着巨大的蜡烛,布帘内也有乐队奏乐。妃嫔及宫女的嬉笑声,都能传到下面的城楼以外。城楼下边用枋木搭有一座露台,并用五彩锦绣镶裹着围栏。两边的禁军士兵并排站立,身穿锦袍,头戴幞头,上面插着皇上赐给的绢花,手里执着骨朵子,面对着乐棚进行警戒。教坊司、军乐队和露台的弟子们,更替着演出各种杂剧节目。靠近城楼门的地方也排列有禁军内等子值班卫士。百姓都在露台下面观看演出,乐人们不时地带领观众们山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