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4/8页)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地照顾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刻,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竖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地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沙漠中的旗杆

楼兰,是中国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发展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它的地点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南戈壁,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可是有一天,楼兰国却完全在沙漠中消失,消失的原因是被狂大的沙漠风暴所掩埋。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谜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以后,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用具、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国。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这具女尸只是随便地埋在沙漠里,历经千余年却还保存完好,金黄色的头发还有光泽,脸部轮廓清晰,据说她的皮肤还有弹性,而胃部还有未消化完的食物。我们从这具女尸看出,楼兰国的种族,连长相都和中国人不同。

这具女尸,据考证的结果,她死时还非常年轻。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都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至于她是怎么死的,是在楼兰消失前死的?或是在楼兰国被黄沙埋没那时刻消失了生命?则不得而知。

我看过杂志报道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的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作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象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一般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这些传说使楼兰不至于完全消失于大漠,成为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证据。

近读陈斯英先生著的《西北万里行》一书,中间有一段关于楼兰的传说,极有趣味。陈先生是在旅居乌鲁木齐期间听到这个传说的,并用生动的笔触将它记载了下来。

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前,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使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幸好风势也减弱了,他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民已经和旗杆底部被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没被淹没。这个传说的结尾是,楼兰的那个教师向库鲁克山脉走去,在途中的一处绿洲获救,才说出楼兰国灭亡的经过。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虽然这个传奇还是颇可置疑的。

我想起十六世纪在荷兰,有一个城市叫安特威普(Antwerp),它最繁盛的时候,全市有七十八个屠夫、一百六十九个面包师,却有三百多个专业画家,是最兴盛的艺术之都。可是它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城的名字和少数记载,连艺术都未能留下。可惜那些画家没有人能得仙人指示,也没有沙漠中的旗杆,未能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