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代门派政治与明教运动(1279年—1336年)(第4/5页)

至于“散人”,意思是“分散者(the Scatters)”,本身就表示了其并非明教体系内的职位。他们既可以只是名义上的顾问,也可以参与实际的政治决策,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14世纪20年代后的“五散人”指的是加入明教的五个独立人物:“铁帽子修士”张中、周颠、冷谦、彭莹玉和说不得和尚。他们中既包括彭莹玉这样干练的革命宣传家,也包括周颠,一个武术高强的先天愚痴(有谣言说,他是周伯通的直系后裔)。他们的功能和定位并不相同,但没有加以更恰当的定位,这体现出明教在急剧扩张中的制度紊乱。

当然,只要阳顶天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事实不改变,这一点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但当阳顶天失踪后,这一隐患就成为突出的现实困境。各大势力并存,彼此互不相让,在一切问题上都争权夺利,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明教由此走向了漫长的瘫痪和分裂。这与不久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空缺时期不无相似。147

来自波斯的“紫色衣服的龙女王”黛绮丝首先叛教,和她非明教的丈夫一起离开光明顶。黛绮丝本身缺乏实际权力,无法竞争教主之位,但她的出走却也导致了光明右使范遥的离去,此人出身明教嫡系,与其他各派的关系都相当好,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教主人选。但范遥对阳顶天的忠实使他拒绝相信阳顶天已经死亡的猜测,黛绮丝的离去也让他心灰意冷,无意继续留在光明顶教廷,不久后也离开了光明顶,在元廷中从事卧底工作他的缺席导致杨逍、殷天正、韦一笑等派系之间缺乏了缓冲和调和的纽带,使得他们之间早已潜伏的矛盾迅速导向了难以挽回的公开冲突。

另一个教主的候选人“金绒毛的狮子王”谢逊在不久后也离开了光明顶。根据三十年后发现的阳顶天的政治遗嘱,谢逊本来是阳顶天内定的继位者。虽然资历尚浅,但谢逊得到了五行旗等地方领导人的支持,在下层教众中相当受支持。148他在1327年年底离开光明顶,可能是因为阳顶天的失踪和高层斗争的日益明朗化已经在明教基层中引起了骚动和不安,需要一位重量级的领导人去加以安抚。他可能是去争取五行旗使等地方领导人对自己继位的支持。但此后谢逊陷入和其老师成昆的仇杀事件中,再也没有返回光明顶。

以上人物离场后,光明顶教廷就处于杨逍、殷天正和韦一笑“三巨头”的共同秉政和长期内讧之中,史称“前三头”时期。下面分别论述这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光明左使者,杨逍本来是教主之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教主并没有其他安排的情况下,由他接任教主之位是正当的。但问题在于,明教上下最初没有人知道阳顶天已经死去,而只是认为他暂时失踪,并盼望他尽快归来。因此,在程序上,杨逍无法自动接掌教主的宝座。当然,随着时间不断流逝,阳顶天始终没有再出现。人们意识到阳顶天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并没有相关的规定来启动教主继承程序。

另外,作为一个唐璜式的风流人物,杨逍虽然令不少女性神魂颠倒,却缺乏能慑服其竞争对手的政治魅力,他的文人习气同尚武的各法王、旗使都格格不入,即使五散人也不喜欢他的习气。可以说,杨逍适合于一个高级智囊,却并不适合成为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但是历史却把他放在了这样一种尴尬处境之中:在阳顶天失踪后,杨逍成为光明顶日常工作的主持者。由杨逍直接发号施令,无疑更令他的政治对手们感到愤愤不平,而或明或暗加以抵触,这使得他所能控制的实际范围十分有限。

除杨逍之外,距离教主宝座最近的就是“白眉毛的老鹰王”殷天正。作为当时明教领导层中资历最老的宿将,殷天正曾长期在江南主持事务,将前光明顶时代的明教残部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团,拥有庞大地方势力的支持。然而也因为如此,殷天正并非阳顶天的嫡系,和其他派系貌合神离,阳顶天不得不以“法王”的头衔笼络他,并设法将他留在光明顶,以防止他的地方势力过于膨胀。在阳顶天死后,已经无人可以制约殷天正,但他想登上教主之位,也难以得到其他派系的支持。

第四法王韦一笑(1303—1388),即“绿翅膀的蝙蝠王”,这个古怪的称号常令人感到恐怖。虽然在青年时期就拥有了法王地位,但在诸法王之中,他仍然是除了黛绮丝外资历最浅、势力最单薄的一个,也鲜有表现出任何突出的政治才能。虽然如此,在阳顶天失踪后,韦一笑却意外地获得了“五散人”的支持而萌发了政治野心。五散人并不依附于任何明教内部机构,在明教中枢,他们是较弱的一派,任何人都没有继承教主之位的可能,而所有人都面临着失去现有地位的危险,因此结成了紧密的政治同盟。为了在权力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他们选择了支持最弱小的韦一笑继位的策略。双方一拍即合。这一集团实力不能和杨逍、殷天正的系统比肩,但由于五散人广泛的关系网,无论在中枢还是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恰是第三派系导致了明教的瘫痪,这是基于如下博弈原理:如果只有两个竞争者,总有一方会是胜利者,即使通过最激烈的火并也足以决定胜负;但在三强并存、彼此互不联盟的局面下,任何一方面的实力都不占优势,主动进攻者会遭到另外两方面的共同反击,胜利希望几乎为零,因而也不会轻易发动挑战,最终导致三足鼎立的权力平衡。

在1328年到1330年之间,元帝国因为泰定帝也孙帖木儿(1323年—1328年在位)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发生激烈的内战。这本是明教反元活动的绝佳时机,但却因为内部斗争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殷天正决意放弃光明顶而返回江南地区,组建反元力量。或许是为了摆脱对光明顶“圣火”的崇拜意识,殷天正逐渐发明出一种以“天鹰”崇拜为核心的新型教义,这为他招致了明教主体更大的不满。谢逊曾与之会面,但也因为无法接受殷天正的改革思想而与之决裂,事后对此也一直耿耿于怀。但殷天正已经无法再回头,他宣布原来的明教已经被黑暗所腐蚀,不再能代表明尊。随即,他自命为教主,成立了“天鹰教(Aquilism)”。

浙江和江西地区的明教教众,长期以来就处于殷天正的势力范围之下,他们在分裂中大多皈依在天鹰教的旗帜下。到1335年为止,天鹰教已经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江湖势力。不可避免的是,在这一新生的阵痛中,天鹰教和昔日的教友们,特别是明教的五行旗系统结下了深仇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