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2/5页)

(音题,意思是福)虽然是贝子,但在外带兵打仗,有“大将军王”的头衔,威风也不小。这些人,都有资格承继大统,胤禛并不当然地就是下任皇帝。

当然的下任皇帝原本是允礽。允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惟一的嫡子。皇后生下允礽就命丧黄泉,允礽则在出生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就按照汉族王朝的传统礼法被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一次被废,整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时间这么长,当然要出问题。一是他的性格变得乖张、残忍、贪婪、刚愎、骄奢淫逸,暴戾不仁;二是他对没完没了地当太子,已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而且对康熙形成了威胁。康熙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四十七年[7](公元1708年)夏,康熙出巡塞外,发现允礽竟每晚都在自己的帐篷外转悠,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锁拿,并宣布废掉了这个太子。

太子被废,储位空缺,多少有点资格的皇子都红了眼睛。其中,最迫不及待也跳得最高的是大阿哥允禔。他认为,既然嫡子被废,当然该立长子。所以,他恨不能置废太子于死地。允礽被废,康熙派他看守,他便把允礽看得死死的。允礽说:“父皇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允禔却断然拒绝,说是父皇有旨,你的话都不必上奏啦!这样完全不顾兄弟情分,就连一贯反对太子的九阿哥允禟(音唐,意思是福佑)都看不下去,胤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奏,我奏!事关重大,不能见死不救!允禔这才只好代奏。但他在弟兄们的眼里,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

小人总是弄不清自己的斤两。康熙根本看不上他,[8]他却误以为康熙不杀允礽是下不了手,竟然跑到康熙那里去请命,说父皇如果有所不便,儿臣愿意代劳。这样露骨的表演,让康熙既愤怒又鄙夷。既恨他骨肉相残,全无仁爱之心;又笑他自作聪明,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王之腹。正好,这时又一件阴谋被揭发:允禔为了搞垮太子,竟然买通一个蒙古喇嘛名叫巴汉格隆的施行巫术,妄图咒死太子,难怪太子行为乖张了。于是,康熙下令将允禔革爵,严行圈禁,并称他为“乱臣贼子”,说他为“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因为诅咒兄弟,是不悌;妄图让父皇背上杀子罪名,是不孝;祸乱国法,是不忠;残及骨肉,是不仁。允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子没当上,反倒成了囚徒。

康熙迫不及待地废黜太子,除势在必行外,多少也有杀一儆百的意思在内。没想到鸡杀了,猴子却跳得更高。允礽自己固然贼心不死,其他皇子的野心更是大大地膨胀。这就让康熙大伤脑筋。康熙原本是很为自己的儿子们骄傲的。他看不起明朝的皇子,认为他们只会养尊处优,什么本事也没有,简直蠢得像猪,难怪明朝覆灭。因此,他一反明朝不准皇子预政的规定,放手让成年皇子参预朝政,处理政务,甚至带兵打仗。结果康熙的儿子一个个都出落得精明能干,一表人才,即便不能统率全局,至少也能独当一面。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康熙只想到皇子们有才干有历练,可保大清王朝江山永固,却没想到有能力的人也多半有野心,大家都有能力也就都不相让。看来儿子太少、太蠢固然不行,如果又多又能干也是麻烦。真如先贤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断然措施。先是发出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而且,很可能还短期囚禁了几个有谋储嫌疑或有继统资格的年长皇子: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则早被圈禁。后来,又将废太子复立,以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然而这些全都不管用。废太子一点也没接受教训,不但毫无悔改之心,反倒变本加厉,更加暴戾无道,穷奢极欲,终于在复立三年后再次被废。诸皇子也毫无收敛,反倒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如允禟、允䄉、允等人,都一个个浮出水面。他们或单枪匹马,或结为团伙,或制造舆论,或刺探机密,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总之都在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其中,最为众所瞩目的,便是八阿哥允禩。

允禩的斗争策略是收买人心。

允禩在皇子中排行第八,爵位却不算高,是个贝勒。清制,皇子、皇孙的封爵凡四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贝勒只算三等。排行在允禩前面的,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都封了亲王。六阿哥允祚在康熙二十四年即已去世,七阿哥允祐封了郡王。就连排在后面的十阿哥允䄉也封了郡王,因为允䄉的生母是贵妃。清代官闱之制,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七个等级。允䄉生母级别很高,仅次于允礽生母(皇后)和允祥生母(皇贵妃),因此得以封王。允禩的生母,却是辛者库贱人。辛者库是满语,翻译过来就是“洗衣房”,专门收容旗籍重犯的家属,从事各种贱役。贵长贱幼,这是礼法;子以母贵,也是规矩。允禩没什么话好说。但叙齿封爵刚好在他这里划线,他比允祐又只小一岁,心里便难免不平衡。

允禩因“出身不好”而受压抑,反倒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人品出众,识量不凡,仪表端庄,风度儒雅,丝毫没有《红楼梦》中贾环那种猥琐卑劣,因此曾博得康熙的好感,十八岁即被封为贝勒,在被封的弟兄中是最小的一个。他又以仁爱自励,为人谦和有礼,倾心结交士人。于是,朝中大臣交口赞誉,说他“极是好学,极是好王子”。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都在康熙面前说他“有才有德”、“心性好”,这在允禩,可能是半主动半被动的事。说主动,是因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要争夺储位,就得争取人心。说被动,则是因为他和其他皇子相争,本钱并不太多,惟一的本钱也就是人缘。

然而这个好人缘却害苦了他。

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废黜太子后,忽然又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满汉大臣各自举荐太子,明令除大阿哥允禔外,诸皇子均可入选。康熙还表示,大家看中谁,就立谁。结果不出所料,“得票”最多的是允禩。谁知康熙皇帝翻脸不认人,不但没有立允禩为太子,反而下令彻查是谁带头拥立允禩的。群臣开始还互相包庇,但哪里顶得住康熙的凌厉攻势?最后都查出来了:为首的是议政大臣、大学士马齐,次为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此外还有王鸿绪等人。康熙毫不客气,将马齐夺职拘禁,其弟革退,责令王鸿绪退休。保举允禩的人,全都讨了个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