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第3/5页)

写剧本的而完全不懂舞台技术,写诗歌的而一点不懂音乐,写电影剧本的而不懂些电影技术,写说唱文学的而不懂说唱形式的说法唱法,必定使他们的创作吃亏。这难道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么?我学习写剧本已有好几年,但是我始终不懂舞台是怎么一回事。且不谈我在生活与思想等等上的贫乏,只就舞台技术这一项说,我已经吃亏不少。我们要掌握语言,独创风格,我们还需要许多许多本事,才能使我们的歌词能唱,话剧能演,电影剧本能摄制,通俗文艺能说能唱。为提高写作技巧,这些本领都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没法子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学会一切。我们应当按照个人所需制订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逐渐充实自己,稳步前进。若只满足于一技之长,满意于一篇作品的成就,“敝帚千金”这句老话便还是对我们的很恰当的讽刺!

多学就必须多所接触,多接触是最可宝贵的。我们去学舞台技术、说唱方法,必然而然地会多接触一些人与事,丰富自己对人与事的认识与了解。这难道不是可贵的么?作个作家最怕关起门来,六亲不认!古代文人往往以“孤高自赏”表示处世的态度。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或者不得不那么作。可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当没有避世绝俗的隐士。今天的作家应该向大家学习,好去写出内容丰富的作品交给大家,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纯粹由技术观点来理解文艺是不对的。可是,技巧还是必需的。一位还不会设色的人而能画出彩色鲜丽的图画来,一位不懂怎么去安排矛盾与冲突的人而能写出结构精密的剧本来,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不该轻视技巧。

专靠技巧去进行创作当然是不行的,那么,就让我们换个题目来谈吧。

三深入生活,了解全面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是无须多加解释的。

在青年作家中,许多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的。这似乎就有了问题。他们是不是应该及速转业,去专心进行写作呢?这个要求首先是由于在工作岗位上所见不多,所闻不广,不易丰富生活经验。我以为不该这样理解问题。事实证明: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们大多数是有工作岗位的业余作家。他们的作品内容多数是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吸收来的。他们一方面是各种工作岗位上很好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又在业余时间写出来作品。这说明:在工作岗位上的确能够深入那一单位的生活。而且这样的生活是比偶尔下乡三月或入厂半年更扎实可靠的。一位小学教师写儿童文学总比只到小学参观几次的作家写得好的可能更大些。他和儿童们生活在一起,去参观的作家只是走马观花。况且,我们今天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工作岗位必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岗位。我们热情地工作,就必须遇到随时出现的矛盾与困难,随时参加斗争。这就是写作的好材料。

我们的一位店员所知道的关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或者和一位作家所知道的一边多,但是他比一位作家更熟悉店员们的生活。假若这位店员能够执笔,他会比作家写得更亲切生动。我们的文艺高潮的到来不能专靠着现有的作家们去到各处生活,写出几部作品来,而是靠着所有的工作岗位上的青年业余作家们各尽其才,各就所知,大量地写出多种多样的作品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青年业余作家们都集中到一处,深造三年五载。即使可能,那也不见得一定妥当。我们的社会就是个大学校,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青年都在尽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参加革命斗争。有了相当的文艺修养之后,他们是会以各种文艺形式,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课本来的。我们的各守岗位,深入生活,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正是极其艰苦的锻炼——革命的锻炼,写作革命文学的锻炼。

反之,我们若在发表了一两篇作品之后,即离弃工作岗位,去作职业作家,就不一定能够成功。离开工作岗位即是离开深入生活的据点。这已经是个损失。同时,我们去到生疏的地方,从新生活,困难既多,也旷费时日。假若我们东走走西看看,而无所得,便始而丧气,终于一事无成。这样,我们就既耽误了文艺创作,又半途而废地抛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任务,真是一举两失。作个写不出作品的有名无实的作家,是最痛苦的事!以我自己来说,我承认自己的劳动纪律相当强。可是,我写出什么好作品没有呢?没有!这时时使我心痛。一个职业作家是不容易作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终身都作业余作家,永无专业的希望呢?我们的希望很大,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埋没任何人才的,是重视文艺工作的。事实证明,今天出席的代表们便是经过党、团,或文艺团体,或刊物编辑部,或组织上的鼓励与培养,才有今天的成就的。在旧社会里,我们这种大会是无从开起的。今后,培养文艺新军的社会力量必然日益加强,图书的获得日益方便,文艺创作的空气日益浓厚,发表作品的机会日益加多,这都给我们创造下更好的条件,只要我们肯努力钻研与实践,我们的成就必会无可限量。我相信,在座的青年,在十年八年后,会有不少成为有名的作家的。我预祝你们的成功!

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够穿透许多层土壤。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坚持工作的好处就是在一个地方钻探下去,正像打井,一直到发现了水源。这些源源而来的活水使我们终生享受不尽。在文学史上,许多有才能的作家总是写他亲手掘成的那口“井”,并不好高骛远地去写他们没见过的海与大洋。同时,我们在一个岗位上越久,我们接触到的这一部门的人物与事情也越多。假若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一个银行,或一个农业合作社,我们所接触到的该有多少人,多少事啊!因此,我们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全面地去了解这一个单位的一切,就有用不完的写作资料。请细细考虑一下吧,是这么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去体验生活好呢?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永远死守据点,不离家门一步。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看看祖国的高山大川,祖国百废俱兴的建设,领导祖国建设的伟大人物,使我们更认识祖国,更热爱祖国,以期把我们所写的一个地方的事物和祖国建设的整体联系起来,从一个地方的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看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幸福远景。深入一种生活并非与世离绝,孤立起来,像鲁宾逊那样。事实上,鲁宾逊的孤立不倚,克服困难,正是那一时期的侵略征服、称王称霸的那种野心的正确反映。参观、游览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是没有多大困难的。我们的日益增多的出版物,随时布置的政治、学术和时事的报告等等,也都给我们许多吸收知识的方便与机会。我们应当尽量利用这些方便与机会。我们一方面要固守据点,深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博闻广见,知道世界大势,了解时代精神。我们所写的一段小故事,不但足以教育中国人民,而且也能启发世界人民,教他们看出我们的生活改变是符合真理与人民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