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诗书满腹气自华(第2/3页)

所以董仲舒先提出了大一统,大一统是儒家与法家的共识,先取得共识再默默推行自己的主张。

林烃当初得知自己大力推广番薯,感到放心也是如此。

他可能对事功之学并不了解,心底存有怀疑,毕竟从南宋以后,这事功学派已是断代多年,但林延潮的第一步却是得到了他的认可,同时也赢得了很多士大夫的好感。

但下一步怎么走却是两说?

林延潮要以农为先,是为了发展商业工业,按照国富论里所说社会化大分工的细分,提高生产效率才是正途。

但是儒家法家却是通过压抑其他行业来保障农业。这就如同战国时农家的主张一模一样,农家提倡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这样君民同耕的办法来鼓励农业,甚至还提及市无二价,也就用统一价格的方式,来保证农业的生产利润。

所以这才是双方的根本分歧所在。

但是无论下一步怎么走,这第一步林延潮算是走成功了。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林延潮从京里得来的消息而知,这功劳最后被李三才摘了桃子。

番薯是林延潮从番邦引进的,这功劳是跑不掉的,所以林延潮倒是无妨,但徐贞明操劳了一辈子,最后竟落得罢官。

林延潮不明白其中申时行是如何操作的,他也没与自己明言。但林延潮个人猜想过去,应该是申时行觉得自己马上要退了,故而以此为筹码来拉拢王锡爵。同时裁撤徐贞明是天子的决定,所以这个功劳最后不好分给他。

当然还有什么另外的原因,自己就揣测不到了。

一般想到这里,正常人肯定是要觉得林延潮被申时行坑了。但林延潮知道申时行一手和稀泥的好本事,他以后有的是用得着自己的时候,所以一点也不着急。

下面书院准备之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在人事上,林延潮本人出任山长。

古代书院的掌教者为何要称山长?这是也有来由的,过去隐居山林的名士称为山人。

山人一贯是隐士的雅称。而最早的书院都是民间办学,故而掌教者不是朝廷指定,都是隐士的身份,因此称为山长。

对于林延潮而言,他看重不是这个身份,对于他而言从官员任上退下后而成为山长,这将会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人生阅历。

当过官员后,能够知道什么叫以苍生为念,成为书院讲者后,方体会盼君成才的心情。无论在庙堂还是在江湖的经历,对于林延潮而言,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而书院比起两个月前,也是有了惊人的变化。

原先书院只是三元坊里几处不起眼的民宅,但现在外头已是立起了黛瓦白墙。

书院大门上书写着‘鳌峰书院’几个字,外头是闹市喧哗,结庐在人镜。进了书院大门后,却是另成一片天地。

书院的中心即是崇正讲堂。虽说林延潮开办书院,但却没有在书院中心的标志建筑上标注上学功,事功等字样。他一贯的主张是希望书院的学风能兼蓄并包的,墨,法,理,心,事功各家学派在这里都可以敞开来讲。

所以学院里的名字都是由下面的讲者议定的,林延潮丝毫没有干涉。

这崇正讲堂即是书院教学,讲学,会讲之处,学功讲堂的右侧即是藏书楼,藏书楼为书院最高建筑,一共上下两层,其余地方多建有书斋。

书斋是作为学生居学之用,书院有四间书斋分别是致用斋,崇德斋,敦复斋,笃定斋。

这四个斋舍将来都是各供给学生所用,内课一间,外课一间,附课生两间。

至于山长主讲另建有掌教监院居住。

这也是古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针。

至于书院后面,山脚下的莲花河池就是学生们读书休憩的地方,林延潮在这里建了亭子,水榭,建毕后林延潮去了一趟,这里可以称得上风景如画,读书胜地。

放在以后的大学里,肯定是小情侣们饭后遛弯的地方,但在鳌峰书院中将来却是三五同窗们讨论益学之处。

在两个月里书院之事得到了福州上下官绅一致的支持,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助,故而书院建设进度喜人。

现在书院大体已是竣工,只是剩余些收尾之事了。

同时因为官绅百姓的热情捐助,林延潮也有了另一个幸福的烦恼。

林延潮办书院时,并非由牟利的打算,甚至将自己为官多年积攒的身家都捐为学田。可仅仅在这两个月里闽地官绅所捐赠的钱财,已远远超过了办学所需的开支,此事大大出乎林延潮意料之外的,在此他只能说家乡父老对自己是太寄予厚望了。

林延潮计算了一下,账目上除去兴建以及今年师生的开支,最后还剩余两千多两。

这钱理论上林延潮可以自己拿去花,但是如此就太亏对父老乡亲了。

因此林延潮决定将书院的财政,由自己三叔的钱庄来打理。每一笔收入支出必须有明细。

平日书院的钱财,以及学田就由林记钱庄来打理生息。林记钱庄只对款项收管理之费,并对于收入利息需向闽地的父老乡亲公布告知,如此做法就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基金制度。

至于书院的开支,林延潮也是形成了一个规章制度。

比如书院山长,讲者到任,按照路程远近送不等的聘金。

山长每年脩脯银为三百两,伙食银一百两,三节敬银每次十两,本人及父母生辰寿礼银每人十两,若山长辞馆回籍还有程仪银,此外还有等等细琐银两。

然后监院,讲者,斋夫依地位递减,不过相对于其他书院都十分丰厚。

此外还有其他祭祀,杂役,杂项,学生膏火,励学银两等等。

不过由此可见林延潮对于山长,讲者都开出了高薪,至于学生们也是免一切学杂费,每月还有膏火银供给,若在官课,师课里名次出众,还有励学银。

所以种种福利待遇,加上林三元的名声,到了招考报名之日,全省各地的士子差一点挤爆了书院。

草草一算,不提蒙童,单论外课内课附课生的报名人数就有六七千之多。

连全省最高考试乡试,一年赴考者也不过三千余人,但鳌峰书院报名士子就达到了六七千人之多,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据。

几乎全省最优秀的读书人都来报考鳌峰书院,当然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冲着鳌峰书院的福利待遇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对林延潮的仰慕。

时人看见这人山人海的报名场面,也是不由感叹从此以后不知这乡试一榜又有多少个读书人出自鳌峰书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