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九变第八(第2/8页)

马援认为走充县陆路,路远费粮,不如走水路,直捣匪巢,则充县不攻自破。

耿舒坚决不同意,说陆路虽然遥远,但比较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方便。水路则太危险,除非能神不知鬼不觉摸到敌人老巢。否则,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两岸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官军插翅难飞,山高水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不同意,陆路也不那么安全,到处都可能有埋伏。两人争执不下,上书朝廷,光武帝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

于是,汉军乘船逆流而上,进军壶头。形势发展果如耿舒所料。苗人很快发现汉军意图,乘高守隘。沅江水疾,船不得上,加之夏天暑湿,军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马援自己也病死军中。

马援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首先陆路也不一定对。我们都是从事后结果来论“对错”,实际上“对”不一定对,“错”不一定错。

但是,水路是条险路,风险更大,是毫无疑问的,马援这是舍命一搏。他为什么舍命一搏?马援出兵之前,他的心理、他的情绪,就已有征兆。

马援出征时已六十二岁。

五溪蛮抢掠郡县。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战于沅水,尚军败殁”。次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仍无战绩。马援请求将兵征讨,光武帝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令他试骑。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光武帝笑道:“矍铄哉是翁也!”遂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带领四万余众征讨五溪蛮。

马援夜与送者诀别,对友人杜愔说,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马援素有烈士之志,大家都熟悉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他的典故,他的原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就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死在家里床上。

出征平苗叛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六十二岁了,对死亡无所谓了,而这是最后一次为国家建立奇功的机会。水路之险,他如何不知?打了一辈子仗,当然一清二楚。但仗已经打了两年,换了三拨将领,陆路无非是方便撤退,利于自保,并非利于得胜。

这是我最后一仗了,再不建功,就没机会了,马援决定赌上一条老命。

而年轻人怎么愿意跟老家伙赌命呢?

汉军被困在河谷之中,进退不得,瘟疫横行,每天都一批一批死去。耿舒焦虑万分。人微言轻,皇上也不听他的。没办法,给他哥哥耿弇写信,述说情况,说你去跟皇上说。

耿弇感觉事态严重,即刻上奏皇上。耿弇的话分量不一样,加之军情确实紧急。刘秀派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代理监军事务。梁松到时,马援已经死了。

这一仗的最后结局,不是打赢的。还是用计诱降,苗人自己杀了首领来降,叛乱平定。

马援赌命,赌得一个“马革裹尸”的千古美名,但被他所误,马革裹尸的,还有千千万万的汉军将士。对他决策的心理分析,或许是我的臆断。但是——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

军有所不击。

华杉详解

敌军有的虽可以打,但是不打。

曹操注解说:“军虽可击,以地险难入,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发现敌军,虽然可以打,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而代价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

杜牧注解说,前面说的“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都是军有所不击。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前军先至,也不可击,不要把他打跑了,等他后军到齐,一举全歼。

贾林注解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可以招降,也不必击。还有,如“穷寇固险而守,击则死战”,也不要击,静观其变,等他心惰,再取之。

张预补充说,“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也不必击。

莫贪小利,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必可惜。看见利就想取,反而耽误正事,坏了大局。

前面我们说过,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看到,不战,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利弊衡量,也是一个全局观。利弊衡量,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值。全局观,是局部有利,全局可能不利,耽误时间,耽误决胜的战机。

“军有所不击”,这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对照一下自己呢,就发现没有一天是做到的。没有做到事有所不干,没有做到应酬有所不去,没有做到酒有所不喝。

别认为勤奋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造反兵法的关键是快

原文

城有所不攻。

华杉详解

城池有的虽可以攻下的,但是也不攻。

曹操注解说:“城小而固,粮绕,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这里曹操举了自己的一个战例。他说如果那城又小,又坚固,守军粮食又多,就不要攻,因为利益不大,代价却很大。所以他在攻打徐州的时候,放弃了华、费二城,得以兵力完全,直取徐州,得十四县地盘。

杜牧注解说,如果敌人在要害之地,深控城壕,多积粮食,就是为了拖住我们的部队。如果攻拔他,不足为利;如果攻不下来,更是挫我兵势,这种情况,就不要去攻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