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庞氏骗局是怎样炼成的

查尔斯·庞兹并非庞氏骗局的首创,尽管这个古老的骗术顶着他的名字。“庞氏”二字家喻户晓之前,这个久经考验的骗术还有其他名字。历来不乏阴险的小人使诈,将他人财富据为己有。

1920年曝光了查尔斯·庞兹的骗局,自此以后,仅美国就揭穿100多起大宗庞氏骗局。只计算作案人已落网的案件,相当于每年至少发生一起骗局。被曝光的骗局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骗局。如今,庞氏骗局比以往更普遍,涉案规模也足以让查尔斯·庞兹2000万美元的诈骗案相形见绌。

此刻,为数不少的大型庞氏骗局正悄然上演,避开监管,引诱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入局。其中很多骗局已顺利运作几十年。等下一场惊天骗局最终揭穿的时候,伯纳德·麦道夫高达650亿美元的世纪诈骗案与之相比,只会是小巫见大巫。本书所揭秘的庞氏骗局乍看之下复杂难解,实则不然。复杂的假象是庞氏骗局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将一场庞氏骗局条分缕析,拆解出最本质的组成部分,你就会发现,识破一场骗局其实简单得不可思议。

庞氏骗局第一课

庞氏骗局是一种许诺超高收益的欺诈性投资,投资期限通常不长。一夜暴富的许诺极具吸引力,连保守的投资者也不愿错过。惊人的高收益是庞氏骗局的标志。

事实上,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只是对初始投资的返还,或者来自后期投资者的资金。只要源源不断注入资金,骗局就能一直运作下去。资金可能来源于新的投资者,但庞氏骗局的重要一环,是说服现有投资者将其收益进行再投资,最好投入更多本金。

由于庞氏骗局许诺的收益远高于从别处可获得的收益,许多投资者都会盲目跟风。原本精明的投资者就这样被贪欲蒙蔽,将所有或大部分资金投入一项投资,结果多半损失毕生的积蓄。通常,行骗者所使用的描述这种投资的词汇含糊不清,或者包含普通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术语。这么做是有意为之。这种复杂性掩盖了可怕的真相:无基础投资。

本书所描绘的查尔斯·庞兹和其他骗子天赋极高,擅长从主力或散户手里获取新资金。他们推销能力超强,能以丰厚的报酬为饵达成交易,至少最初如此。投资者从初始投资中看到惊人的收益,远超过其他任何投资的收益。他们被贪念左右,往骗局中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

骗子要让你掏钱,必先套取信任。庞氏骗局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用短期几乎无风险的回报来引你上钩。许多受骗人一开始也持怀疑态度,后来收到一次或两次所许诺的收益,就通常足以说服他们这项投资是合法的。接下来,他们将收益再投资,并往往加大投资。投资最初总是“成功”,这样才能使骗局运作下去。最初的回报便是诱饵,投资者尝到甜头,就更容易被哄骗,不断投入更多资金。

觉得骗局不会落到你头上?伯纳德·麦道夫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也从未想过会上当受骗。麦道夫欺骗了经验丰富的投资专家、精明能干的家族信托经理人,还欺骗了其他对冲基金,也就是将钱投给麦道夫基金的所谓的“支线基金”。这些专家深谙金融之道,却一样因丰厚报酬的许诺而上钩。

许多慈善机构也在麦道夫的利诱下进行了投资,包括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神童基金会。麦道夫的受骗者名单就像一份名人录,包括凯文·贝肯、凯拉·塞吉维克、拉里·金,就连已故歌手约翰·丹佛的遗产也卷入其中,前纽约州检察长艾略特·斯皮策的家族企业同样未能幸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剖析麦道夫及其他一些庞氏骗局。一旦你知道了识破庞氏骗局的方法,就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中世纪庞氏骗局的一页

易货贸易开始,庞氏骗局已经以某种形式出现,并且随着货币、投资等概念的演进而变得愈加复杂。如今,这种古老的骗术在毫不防备的投资者身上屡试不爽。

你一定听过“抢彼得的钱,还保罗的债”的说法吧。简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拿一个人的钱去还另一个人的债。这句话可以追溯至1450年,而且指的很可能就是庞氏骗局这样的伎俩。原文出自1450年左右的《雅各布之井:一部关于良知洗涤的英文专著》:

“抢诸彼得,付诸保罗,此非善举,实为重罪。”

当今世界与1450年的英格兰大不相同,现代英语也与中古英语相去甚远,但这句话却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庞氏骗局的原理:用后来投资者的钱,偿付给早期投资者。骗子声称支付给你的钱,是投资收益。收益有多高呢?比你在其他地方赚取的收益高好几倍。

投资收益是虚构的,是一种套取信任、说服你继续掏钱的手段。信心树立以后,骗子希望你提高投资额,并说服其他人也参与投资。这种老套的骗局中,骗子运用错觉和心理技巧,骗走你的钱。

早在19世纪的英格兰,这项骗术就已经闻名于世,连查尔斯·狄更斯也在几本小说里进行大量描写。《马丁·翟述伟》中,盎格鲁-孟加拉公正贷款与寿险公司使用新保单持有人的保费向旧保单持有人理赔。《小杜丽》中,莫德尔先生用超高的储蓄利率吸引投资者存款,实际上这些钱是被用于掩盖挪用老储户存款的事实。狄更斯的成长经历引起了他对金融骗局的兴趣。

狄更斯的父亲挥金如土,入不敷出。1824年,作为八个孩子父亲的约翰·狄更斯因还不起欠面包房的40英镑(相当于2013年的3018英镑),被关进位于现在伦敦市内的南华克的马歇尔希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年仅12岁,不得不辍学去沃伦鞋油场打工,每天工作十小时,每周工资六先令。

当时,所有监狱都是私营,为了盈利向囚犯收取“监狱费”,这进一步降低了囚犯们的偿债能力。所欠监狱费水涨船高,刑期又会延长。虽然多数人欠的钱共计不到20英镑,但是刑期却能延长至几十年。囚犯必须自行准备衣物和食物,很多囚犯甚至活活饿死。

狄更斯对童年时代失去自由的经历深恶痛绝,金融主题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笔下描绘了许多工人群众被骗子坑害的故事。尽管约翰·狄更斯并没有用庞氏骗局来行骗,但狄更斯似乎对笔下的各种金融犯罪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许他频繁探监的时候,曾经碰到几个真正的庞氏骗局诈骗犯吧。

如今,我们受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早期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们相比,消息更灵通,投资者也更精明。然而,即便有了这些防范措施,庞氏骗局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