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一节 早恋为什么禁止不了?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所以,当你的另一半问你“你喜欢我什么”时,千万不要认真回答,她/他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我想听表扬,请开始你的表演。”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需要理由吗?非常需要。 虽然爱情的发生是随机的,但如何提高这个概率,却大有学问。不管是恋人还是朋友,所谓“吸引”,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有奖赏意义的感知” 。我接近你,能给我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奖赏,那就意味着你对我有吸引力了。而针对吸引力的来源,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总结了五个因素,分别是: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和障碍 。我们分别来讲讲其中的学问。

一、外貌

坏消息是,不管承不承认,我们自打出生起,就天然的都是“外貌协会”的成员。好几项独立研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连婴儿都是以貌取人的。甚至刚出生一周的婴儿,他的目光也会在长相较好的人身上停留较长时间。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天生“势利眼”是有必要的,因为人类普遍的审美标准背后都蕴含着健康、年轻、精力充沛等生理意义。外貌是潜在伴侣基因健康状况的视觉指标,客观显示着双方后代的健康和容貌情况。同时,基于“美即是好”的模式化观点,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外貌出众的人还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等特质。所以说,我们对他人做判断时最直觉性的要素,也就是所谓的“眼缘”,是不容忽视的硬指标。

好消息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不会像孔雀那样,由于性选择压力,不得不在外表上进行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这里所说的“外表”,只是指仪表整洁、身材匀称、精神饱满、适当修饰这样一些基本的要求。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既然貌不如人,那我干脆放弃这个战场,直接进入“内在美”的层次好不好?人丑就要多读书嘛!等我成了世界首富,谁还敢说我丑?这其实是把问题想复杂了。其实,与其用惊天动地的成就让人忘记你长得多油腻,倒不如勤洗澡多运动,更有助于提升你的吸引力。进一步说,新西兰社会心理学家加思·弗莱彻(Garth J. O. Fletcher)有个关于“择偶权衡”的实验。他发现,在性格、长相和资源这三者中间,无论男女,选择长期伴侣时首选的其实都是性格 。只有在不考虑性格的情况下,才会有男生将长相摆在第一位,女生将资源摆在第一位的区别。也就是说,“第一眼就引人注意”当然很重要,但是,你的长相只要在平均水平也就可以了。让你心心念念的那些帅哥美女,也并不一定就比你拥有更多优势。

二、接近性

所谓“接近性”,简单说就是:两个人越有交集,感情越能得到回应,彼此的吸引力就越大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研究发现,“接近性”对于情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他把270个学生随机分配到不同寝室,结果,相邻两个寝室的学生有41%的概率发展成好友,但如果各自在楼道两端,概率就迅速下滑到10%以内。而且,接触得越多,就越能增加喜爱程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因为重复见面会增加心理奖赏的程度。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jonc)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观看毕业纪念册(事先确定受试者不认识纪念册里的任何人),看完后,再拿来一些单独的照片,让他们按照喜欢的程度打分。这些照片里的人,有的在纪念册里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结果发现,在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跟这个人本身的颜值反而关系不大。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只要人、事、物不断在你眼前出现,你就有可能产生喜爱的感受。

所以,物理上的接近会带来心理上的接近,人就是这么现实。如果你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天隔空写情书,爱上邮递员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同样,也不要用老套的“欲擒故纵”来吊人家胃口。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对方面前的熟悉度,尽可能安排共同参与的活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心意,才能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三、互惠性

我们天性上就觉得付出应该是相互的,所以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不仅因为别人喜欢我们,让我们很有面子,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天生害怕被拒绝 。而换个角度看,对方喜欢我们的程度,其实就是对方接纳我们的可能性。所以,真诚的赞美,永远是接近内心的捷径

四、相似性

我们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这种偏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很少注意。比如,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和弗吉尼亚(Virginia),名字叫Philip和Virginia的人不成比例地多;而地理学家(geographer)之中,最常见的名字则是George和Geoffrey。如果问这些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为什么搬到这个州,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对方不一定会意识到是因为这种相似性。但是统计数据表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过来说,展现相似性,同样也是一种示好的表现。比如说,一起交谈的人里,地位低的会不自觉地模仿地位较高者的表情和动作,对你有好感的人会特别积极地回应你的情绪和话题,领导讲的笑话总是会特别“好笑”,群里回复“哈哈哈哈哈哈”的比回复“哈哈”的对你更上心。就连俗话所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会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被喜欢的人影响,做出跟他们一样的表情,久而久之,真的越长越像了。

当然,也有人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差别越大的人,反而越容易在一起。这个说法,有四分之一是正确的——差异性中的“互补”部分,在两性关系的后半程,特别是在后半程中发生矛盾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直觉上,我们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从长期相处的角度来讲,大处一样、小处不同的人,更容易化解矛盾,更适合长期相处。在前一个阶段,也就是两人开始交往时,共同话题越多,三观越契合,聊得越开心,也越能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但是,交往时间长了,你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从“是否契合”变成“是否能持续产生新鲜感”,以及“出现矛盾时如何化解”,于是“互补性”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爱好上的互补,能保持两人活动领域的相对独立。这在前期固然会产生“玩不到一块儿去”的问题,但在情感的稳定期,却能避免厌倦感和互相挑剔。而性格上的互补,在前期固然会导致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在遇到矛盾冲突时,不在一个频道,反倒能避免双方针尖对麦芒、气头上话赶话,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