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八节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第2/2页)

总之,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 。小孩在刚开始懂事时,不是总爱问“为什么”吗?他们可不接受“我不知道”这种严谨的说法,即使给他们一个非常胡扯的答案,也总比没有答案要好。事实上,大多数人问“为什么”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安心。而在面对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对原因的渴求就会更加强烈,特别需要有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幸的人会是自己。

但是坦白说,人世间很多痛苦都是我们在当时当刻找不到原因的,甚至有些痛苦根本没有办法锁定一个原因。 这种事情发生在喜剧里叫“无厘头 ”,发生在悲剧里叫“无妄之灾 ”。这就是个简单的概率问题:你问为什么是你,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你就是那么倒霉,碰上了这些不幸的事情而已。真要找背后的原因,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

所以,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就算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看似出了气,其实这个心结还是没解开。

总之,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 。悲剧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去谴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才能公平地对待受害者,并且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

TIPS:

小学问: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样的道理,不幸发生时,无辜者也经常成为替代性攻击的对象。这种倾向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